逍遥一圣 发表于 2011-11-26 12:11:41

运动(动感)摄影技术



1. 追拍(相机移动,使用持续光源)
这是最常见的动感拍摄模式,即相机跟随目标同步移动,利用相对慢的快门速度,产生目标静止,背景移动虚化的动态视觉效果。



快门速度越慢,动感效果越明显,但因为是手持拍摄,所以快门速度在(1/30--1/60)为佳,快门速度高于1/90基本很难产生动态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那种动感拍摄模式,静与动的色彩对比也是产生动感效果的重要因素。
色彩反差越大,动态效果越好。



2.目标移动(相机静止,使用持续光源)
传统意义上,目标清晰是原则,但在动感拍摄中,一些情况下,目标的模糊却是主题需要。



目标移动拍摄模式的关键是快门速度的判断。如果目标移动很快,快门速度很慢,那么只能产生影像,而没有动感特征。所以目标移动速度与快门速度要匹配,即移动速度越快,快门相对快,目标移动慢,快门速度相对慢。



3.目标移动(相机移动,使用闪光灯和持续光源)
实际这种拍摄模式是追拍+环境光置换(key shift)2种模式的综合运用。因为闪光灯的曝光是由光圈决定,所以快门速度的要求没有追拍那么苛刻。一般而言,环境光与移动目标的速度决定曝光基础,即快门速度优先。然后通过调节闪光灯的设置(距离或者功率),来符合光圈需要。重点说明的是通常情况下是使用闪光灯后置和闪光灯的精确控制,因为快门速度较慢,闪光灯需要精确使用,这样才能定格主题,同时环境光产生动态效果。



4.目标相对静止,背景移动(使用持续光源)
这种模式在广告摄影中经常看到。目标的相对静止是关键,这个概念可以理解为,相机与目标是相对静态的,而背景是移动的。



5.快门后置(多用于闪光灯与人造持续光源)
这种动态表现模式对曝光的要求是最严格的。
从表面看,目标移动(相机移动,使用闪光灯和持续光源)与快门后置(多用于闪光灯与人造持续光源)很类似。



实际这2种方式有比较大的区别。
首先,快门后置的方式,拍摄目标的移动幅度远远小于目标移动(相机移动,使用闪光灯和持续光源)

其次

曝光时间上,快门后置通常情况下需要更长的曝光时间。这意味着,手持相机的“晃动”幅度要大于目标移动(相机移动,使用闪光灯和持续光源)的幅度。
第三,目标移动(相机移动,使用闪光灯和持续光源),环境光对目标产生影响,而快门后置背景光与前景是分离的。
最后,目标移动(相机移动,使用闪光灯和持续光源)是多数情况下是闪光灯后置,而快门后置使用闪光灯是人为控制。


无论那种动感拍摄模式,都需要使用M档(曝光锁定)和准确曝光,同时色温的运用也是重要因素。

桂花蜜枣 发表于 2011-11-26 13:57:54

好学习了

侯伟 发表于 2011-11-26 14:22:28

好贴

股市老头 发表于 2011-11-26 14:52:01

学习了{:soso_e179:}

会飞的象 发表于 2011-11-26 15:41:40

学习了

玄灵山人 发表于 2011-11-26 18:09:03

图文并貌,支持一下

逍遥一圣 发表于 2011-11-26 20:14:23

猪猪 发表于 2011-11-26 14:2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贴

也不给个优秀~~~精华啥的~?{:2_25:}

莫莲先生 发表于 2011-11-28 01:06:34

大哥,你真厉害!

lgwbj 发表于 2011-11-28 16:28:42

学习了,不过感觉好像很难练~{:3_41:}

一生难得 发表于 2011-12-17 09:40:56

学习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运动(动感)摄影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