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转载 发表于 2012-3-22 16:25:10

让 ·鲍德里亚 摄影是场自由的游戏

图:连州摄影节 文:段煜婷 谢培 文字整理:张作

让·鲍德里亚
本期推荐让·鲍德里亚的专家:


段煜婷
连州摄影节艺术总监。2006年至今多次担任柏林、休斯敦、伯明翰、阿尔勒、日内瓦、巴黎摄影双年展、希腊双年展等著名摄影节评委。
这位充满颠覆性的现代社会思想大师,被人誉为知识的“恐怖主义者”,他生前不爱热闹、反对体制,极端犀利又极其淡然,是个性格怪僻的典型的法国老头。他的摄影作品充满了哲学家的睿智,他习惯性地与镜头前的被摄物保持着高度超然物外的清醒,犹如上帝之眼洞察着人类的所有物像……
段煜婷 解读让·鲍德里亚让·鲍德里亚在洞察摄影的意义和魅力方面的学说——《消失的技法》中的阐述,可以说是我看到的自苏珊·桑塔格和瓦尔特·本雅明之后最为出色和惊
人的阐释,在这个后现代主义的时代,在前人对于摄影这个事物的认识基础之上,没有人比他在理论上对于摄影作出更加具有演进和前瞻性的贡献!
他为摄影通向自身的自由之路跨出了一大步。
每每在夜深人静的灯下,阅读他关于摄影的文字时,内心的惊喜和愉悦是无以言表的,那种顿悟是可以让你高兴许久的,那些文字像是帮你卸下了许多背负已久的包袱,让你向着更加自由的旅途前行。

置身在这些安静得让人窒息的照片面前,你会觉得,这些照片就像是出自非人类之手,就像是有一 双上帝的眼睛在洞察着人类的所有物像。
让·鲍德里亚最喜欢美国抽象画家马克·罗斯科,因为他的绘画“向所有的方向开放着,又对所有的方向封闭了”。鲍德里亚的摄影同样是——向所有的
方向开放,也向所有的方向封闭。让·鲍德里亚对于摄影的重要贡献在于,他揭示了人类想当然地把自己作为摄影中的主体,把被摄影物作为客体的主观性,他指出放弃主体的自我认知言论,并强调客体自身的重要性,这是摄影从来不曾意识到的层面。“我们认为通过摄影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世界。然而,其实是世界这一边通过技术向我们强调它的存在。这个主客关系的反转发挥着惊人的、不可轻视的作用。你认为你只是因为喜欢某个景色而把它拍了下来。可是,希望被拍摄成照片的其实是这个景色自己。这个景色在表演,而你只不过是配角而已。主体只不过是一个要素,作为结果,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是主体才使得事物显现。”

当摄影遇到哲学摄影的欲望大概来自于这样一种观察:当我们从全局视角看去,这个世界十分令人失望。而从细节上看,让人惊讶的是,世界总是十分完美。
—让·鲍德里亚让·鲍德里亚被誉为后现代最为重要的阐释者、最为重要的思想家,同时更是自罗兰·巴特去世后为数极少的给予摄影特别关注、又以自己的摄影实践与理论思考为认识摄影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的当代重量级人文知识分子,还是当代摄影史上极为重要的摄影大师。
他52岁那一年,在一次日本的旅行中,开始用一台朋友给的日产傻瓜相机拍照,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在一次学术讲座时,举办方为了活跃气氛,在会场展出了他的二十多幅作品,这第一次的展览得到了巨大的好评,之后,就有很多画廊和美术馆找上了他,他的作品还曾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等重要的展览。他的作品被当代摄影界所称道,被誉为一个思想家的影像瑰宝!
这是让·鲍德里亚自己没有想到的,他认为他的摄影是一种极为个人化的行为,让·鲍德里亚的摄影于他是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 更是作为哲学家的他认识世界本质的一种方式。在长达十几年的摄影实践中,他作为哲学家和批评家睿智的一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摄影这个事物在他手里被他弄得无比透彻。


贫农、愤青
1929年的7月,让·鲍德里亚降生在法国东北部韦斯勒河畔的兰斯城。按照中国式的划分他的爷爷就是贫农,父亲是警察,家里空空荡荡,连可以称得上物品的东西都没有。

上两代人都没有受到过更多的知识熏陶,而年幼的让·鲍德里亚又是在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全球性经济危机的10年中成长起来,他的童年几乎没有快乐可言。他声称自己是他的“家庭中第一个寻求高等教育的人”,在他的高中时代,因为与父母之间严重的隔阂与他们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决裂。

这个法国少年擅自抛弃了他无法忍受的传统教育路线,在大学预备班阶段就逃之夭夭了。在上世纪60年代,他把彼得·韦斯的戏剧和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作品以及威廉·穆尔曼的一本关于弥赛亚革命运动的书翻译成法语使他初获名声,同时,他还是马克思主义者著作的法语译者之一。这期间他开始展现出激情的、充满法国左派风格的一面。1966年为得到南特大学助教的工作,经过几多波折,最终奇迹般成为了“ 未考取大学”又来大学教书的特殊人才,不过,在大学他始终是个边缘化的人物。





古怪的鲍德里亚
他的妻子玛琳·鲍德里亚曾回忆道:“即便到了1970年,他写出了如今研究当代社会不可绕过的著作《消费社会》时,他的穿着依旧是非常糟糕的。”

从青年时的愤怒到后来的游耍,让·鲍德里亚越活越像一个异类,他可以在接受款待、需要发言时一言不发,却在回家后对妻子玛琳一一点评在座各位的性格,尽管他看上去只是一门心思地吃饭;让·鲍德里亚出身贫寒,几乎从未过过生日,当朋友们在玛琳策划的生日派对上送来一百多份礼物时,他居然不知所措、如坐针毡,最后将收下的礼物全部扔掉;为了让妻子下班回家时“吓一跳”,让·鲍德里亚一个人会将家具全部调换位置,把东西顶在头顶一类的奇怪举动更是家常便饭。他说:“这是我自己的游戏,我想说,我要的是某种程度的自由。”

犀利哥和淡然帝
继《消费社会》后让·鲍德里亚迈入了写作的高峰期,从1975年开始到1983年,他几乎以一年一部的速度推出了《象征交换和死亡》、《忘掉福柯》、《在沉默的多数者的阴影里》、《论诱惑》、《拟象与仿真》等著作,让·鲍德里亚的“后现代策略”就此建立,他颠覆性的观点开始成为了争议焦点和谈论热点。

也就是在此期间,他得到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年过半百后开始了他哲学式的摄影探索。他这时提出的“类象”、“内爆”及“超现实”观念正是他思想的核心,并用镜头诠释了人类自然环境在“消费”飓风席卷之下的一种后现代社会特殊的消费景观。

他一方面对当西方社会提出血淋淋的尖锐批判,揭开西方主流意识的愚蠢,一方面又尽一切可能地减少自己对物质的干预,保持着超乎常人的淡然,甚至执拗地坚决制止妻子打扫房间。这种淡定的内心被让·鲍德里亚定格在胶片上。那些在旅途中用胶片拍摄的照片充满了客观物体的细节,尽管曾被让·鲍德里亚漫不经心地放在鞋盒中,但从诞生之时起就浸染了他的思索。让·鲍德里亚极度怀疑影像在传媒时代的真实性和对现实的影响力,所以他的照片总是那般的冷静。


他站在时空之外拍摄照片
让·鲍德里亚的影像作品很少有活物的存在,即便有人,也好似只是无生命物体群中的一部分。他对准的是泛棕色的寂寥海边大道、交通信号灯后扭曲的大楼图画、卡车上的涂鸦、穿破的墙洞和破碎的窗户组成的“面具”,手绘持枪人的枪口好像对准了旁边一个穿卡其色风衣的男子。

在这些安静得让人窒息的照片中,你又好像能感觉出时间的存在:蓝色墙面旁的蓝色枕头上留有刚刚起身离去的人的体温,红色布遮盖着沙发,扭曲成一个人的轮廓。

他与镜头前的被摄物保持着高度的超然物外的清醒,影像充满了一个哲学家的睿智。无论是在纽约水泥森林的巨大背景中渺小的人类、还是锈迹斑斑泡在海水中的铁器,抑或存在主义的空荡荡的红色丝绒沙发⋯⋯置身在他的摄影面前,你会觉得,这些照片就像是出自非人类之手,就像是有一双上帝的眼睛在洞察着人类的所有物像。

而同时,让·鲍德里亚显然还是个拥有良好的艺术教养的创作者,在他的作品中你能敏锐的发现有高度成熟的几何派和立体派的痕迹;而且在照片中,大量对色彩的捕捉则体现了他的摄影中作为造型艺术的良好的色彩感,无论他承认与否,这一点上,他的摄影无可幸免地成为他反艺术的悖论!

一直到去世,他都是平静的
2007年,长期的癌症消耗着让·鲍德里亚的生命。“我和让·鲍德里亚之间,从来不会谈死亡与疾病,因为无能为力,所以谈也是白谈。”当知道让·鲍德里亚得了癌症以后,妻子玛琳就马不停蹄地到处跑医院、找医生、托朋友,但让·鲍德里亚还是跟往常一样写作,就好像癌症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

即便是亲人们把让·鲍德里亚“绑架”到医院去做化疗,他也是化疗完立刻拔针回家,不愿住院。玛琳说“有一天我约了两个医生到家里给他检查,医生到了我还没回来。让·鲍德里亚见到他们就说:‘你们是医生吧,是找我太太的吧,你们先坐一会吧。坐坐坐。’好像这跟他完全没关系似的。”

“一直到去世,让·鲍德里亚都是平静淡然的。”玛琳说。

让·鲍德里亚经典语录与影响力


让·鲍德里亚对摄影洞悉式的见解在《消失的技法》中展露无遗:

“摄影师梦想一种极光,一种纯粹的气氛,在其中,事物如同在真空状态下一样准确。”

“照片的强度取决于它把现实事物否定到了什么程度,并且可以做出什么样的新场面。把某个对象变换成照片,就是从它上面逐一剥下所有的特性—重量、立体感、气味、纵深、时间、连续性,当然还有意义。以这样的剥下实际存在的特性为代价,影像自身获得了一种诱惑的力量……”

“ 被拍摄成照片的物体,都只能是为所有其他物体的消失而残留下来的痕迹,几乎是完美的犯罪。世界几乎全面地溶解。结果,只有残留在这里那里的幻觉在闪闪发光。在这个时候,物体的形象成为了难以捕捉的谜。从这个根本的例外朝世界望去,你会获得永远无法遮掩的景象。”

让·鲍德里亚的理论影响了一批摄影师:

其中有德国的安德烈斯·古斯基和英国的马丁·帕尔。古斯基继承了杜塞尔多夫学派的冷静理性,对高科技产业、国际市场、一流的体育运动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掠夺等进行影像剖析;马丁·帕尔则以轻松诙谐的风格关注了消费社会和夸大化的生产。



安德烈斯·古斯基的摄影作品
出现在《黑客帝国》中的让·鲍德里亚


科幻电影《黑客帝国》讲述了虚拟的仿真优于现实的故事。其中尼奥与一个带着白兔文身女孩“朋克”交易时,从一本掏空的让·鲍德里亚论著中拿出光盘;莫菲斯对尼奥说的著名台词“欢迎来到真实的荒漠”,则直接出自该书。那正是导演兄弟在向大师致敬。



《黑客帝国》中出现的那本被掏空的鲍德里亚经典论著《拟像与仿真》

《黑客帝国》中出现的那本被掏空的鲍德里亚 经典论著《拟像与仿真》



让·鲍德里亚大事记

[*]1929年,出生于法国东北部兰斯一个农村家庭,上高中后在大学预科班辍学并自学;
[*]1966年,在南特大学社会学系继续自己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1968年,在一场学生运动——五月风暴期间,他与激进的《乌托邦》杂志发生联系,人们开始把他和革命的左翼联系在一起。20世纪70年代末,他进入了稳定的工作和写作期。
[*]1980年,《论虚无主义》之后才开始真正使用他的后现代话语。
[*]1981年,他得到自己的第一台相机,并开始摄影;
[*]1986年,被授予博士头衔后就辞去了大学教职,专心从事写作和摄影创作;
[*]上世纪90年代,让·鲍德里亚的《论诱惑》成为他思想的又一次转身,诱惑概念成为新的思想主导。
[*]1996年之后,让·鲍德里亚在世界范围内掀起“让·鲍德里亚效应”。不过,他的思想与之前的激进、片面相比,退回到了一种前现代的唯美主义,甚至带着一抹浓浓的保守主义色彩;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他的摄影肯定着诡计、表象、游戏和挑战之类的主题,风格奇异,更加个人化、片断化,在法国、英国、意大利成功举办了摄影展。

延河 发表于 2012-3-22 16:45:23

{:2_31:}{:2_31:}{:2_3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让 ·鲍德里亚 摄影是场自由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