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天下 全景照相机的历史
1843年,英国人威廉姆斯· 埃利· 弗库斯· 塔尔伯特发明了用碘化银纸照相法的圆筒形纸制负片,他把两张纸制负片粘接在一起做成了全景照片。1845年,居住在法国巴黎的德国人富里托里希· 弗· 曼特尔斯发明了把硬金属银板弯曲成半圆形、镜头水平旋转、利用镜头后部的开缝连续曝光的“摇头型”全景照相机。如今, 全景照相机和普通照相机一样,都具有悠久的历史。进入玻璃湿板时代后,许多有意思的全景照相机相继问世。到了卷筒胶卷时代,全景照相机的种类就更多了。
银板到湿板时代的全景照相机初期的银板摄影(达盖尔银板摄影法)是把银板弯曲成半圆形、并且只能使用“摇头型”全景照相机拍摄。这种照相机后部的开缝呈“Y”字形,能把地面的景物拍得比较宽、但天空部分相对拍得较窄。进入湿板时代以后,出现了在球形镜头中灌水做成的广角镜头,所以在1858年出现了使用弯曲湿板的“超宽角度型”全景照相机。1862年, 在英国制作出照相机旋转、胶卷自动输片的“潘达斯高比库”全景照相机。在照相机背面有横置玻璃湿版的版舱。这种照相机虽然也能使用干版,但这种横置的干版当时必须订做,而生产干版的厂家当时又很少接受订做,所以那时的摄影者都是自己手工制作湿板,大小尺寸自己可以随便决定。
初期胶卷时代初期胶卷主要指以赛璐珞为基材的卷筒胶卷还未问世之前的纸基卷筒胶卷。1889年,德国人C·P·修代伦制作了使用“依斯曼”纸基胶卷、照相机旋转、胶卷自动输片的“万达全景照相机”。同年,法国人高尔内·莫埃萨鲁制作了用于测量,可拍圆筒形大画面的“西林特鲁库拉布”摇头型全景照相机,这种照相机不能使用纸基胶卷,只能使用晒图纸。1890年,法国人J·塔莫瓦索制作了照相机旋转、胶卷自动输片并且可以更换镜头的大型全景照相机“西库鲁库拉布”。这种照相机也是采用通过镜头后部开缝顺序曝光的办法,用发条作动力。
法国可更换镜头的 大型全景照相机“西库鲁库拉布”
法国“西林特鲁库 拉布”摇头型全景照 相机
德国“万达全景照相机”
英国“潘达斯高比 库”全景照相机
卷筒胶卷全盛时代
19世纪初叶, 卷筒胶卷进入全盛时代,全景照相机也获得空前的发展。“照相机旋转、胶卷自动输片型”全景照相机主要供专业摄影师使用。1907年,德国“埃鲁内曼公司”生产了使用6英寸卷筒胶卷的“埃鲁内曼·伦多布里库”全景照相机。但当时并未得到普及。同年,美国“依斯曼·柯达公司”出品了使用6英寸卷筒胶卷的“6号萨卡托”和使用10英寸卷筒胶卷的“10号萨卡托”两款全景照相机,并在全世界销售,受到世界各国照相馆的欢迎。
柯达生产的全景照相机当时最受欢迎的是供业余摄影爱好者使用有各种型号的“摇头型”全景照相机,每种型号所拍的画面大小尺寸不同。例如,1900年出品的体积为6×18厘米“小型1号”是当时最受用户青睐的一款全景照相机。法国最著名的业余摄影家佳库·安里·拉鲁代库当时也曾用过该机,并有作品留世。
在美国,最早生产“摇头型”全景照相机的是1898年由“玛鲁其斯高布胶卷公司”销售、并对用户提供了可拍大小不同画面的机型。有意思的是这种全景照相机带有一个风车,风车叶片可以更换,叶片大小不同阻力也不同,因此,带动镜头的旋转速度也不同,以此来调节曝光。
现在航拍已非难事。但在19世纪初叶要想从高空拍摄照片并非易事。当时是把小型“摇头型”全景照相机捆绑在鹰的胸前从高空拍摄地面景物。1908年,德国人J·诺依布伦那把它制作的“托贝尔·斯波尔特”全景照相机捆绑在鹰身上,然后打开自拍将鹰放飞天空拍摄,主要用于军事。
1912年,美国“贝尔·照相机公司”出品了一款像现在使用平面胶卷、能拍9×30厘米画面的“贝尔·斯特列特·瓦新库”超宽角度型全景照相机。由于画面尺寸比较大,为保证画面四周的图像都清晰,不得不使用F64小光圈,所以曝光时间相当长,这是该机最大的缺点。
1901年,法国“柳米埃尔公司”生产了一款“贝里弗特”全金属全景照相机。在圆筒形的机身内放置圆筒形胶卷,拍摄时胶卷不动,外层圆筒搭载镜头,镜头随着外层圆筒做圆周形旋转对圆筒形胶卷曝光,称为“镜头旋转型”全景照相机。
采用缝隙式快门的 摇头全景相机
美国“依斯曼· 柯达 公司”出品了使用6英 寸卷筒胶卷的“6号萨 卡托”和使用10英寸 卷筒胶卷的“10号萨 卡托”
近代全景照相机 全景爱好者自己设计的采用超广角镜头的全景相机
“二战”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全景照相机,当时日本也具备生产全景照相机的能力。1958年,“日本特殊光机”制造了使用135mm胶卷的“35 - ZIA”全景照相机,镜头在机身顶部,机身外设计有反光镜,通过反光镜将光线反射到镜头曝光。该机以后,欧洲又生产了可手持摄影的小型“旋转型”全景照相机。
“日本特殊光机”制造 了使用135mm胶卷 的“35 - ZIA”全景 照相机
“贝尔· 斯特列特· 瓦新库”超 宽角度全景照相机
日本出现“摇头型”全景照相机是1952年登场的“巴诺照相机”,生产厂家是日本“巴诺照相机”,该机使用120胶卷。1959年该厂家又制造了使用135mm胶卷的机型。1961年,日本“大洋光机”生产了使用16mm胶卷的“比斯卡16”。1963年,日本“巴诺库斯公司”出品了使用120胶卷的摇头型全景照相机。1954年前后,原苏联生产了使用135mm胶卷的“eifti -2”摇头型全景照相机。这种照相机使用的不是平面胶卷、而是老式的半圆形胶卷。
952年登场的“巴诺照相机”
日本出现“摇头型”全景照相机是1952年登场的“巴诺照相机”,生产厂家是日本“巴诺照相机”,该机使用120胶卷。1959年该厂家又制造了使用135mm胶卷的机型。1961年,日本“大洋光机”生产了使用16mm胶卷的“比斯卡16”。1963年,日本“巴诺库斯公司”出品了使用120胶卷的摇头型全景照相机。1954年前后,原苏联生产了使用135mm胶卷的“eifti -2”摇头型全景照相机。这种照相机使用的不是平面胶卷、而是老式的半圆形胶卷。
前苏联生产了使用135mm 胶卷的“eifti - 2”摇头型 全景照相机
“托贝尔· 斯波尔特”全景照相机
1978 年, 日本“富士山制作所”生产了平面放置胶卷的“ART -Panorama240”超宽角度型全景照相机。1983年,“富士写真胶卷”出品了“富士卡· 全景G617专业”超宽角度型全景照相机。上述两款都用120胶卷,前款可拍60×240mm画面、后款可拍60×170mm画面,型号的数字都表示画面尺寸。
虽然出现了上述各种各样全景照相机,但用户对横宽全景画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包括广大业余摄影爱好者。因此,后来又出现许多全景照相机,不过,当时的35mm单反机广角镜头由于焦距较长,不能满足全景照相机的要求,因此导致广角镜头向20mm、18mm等超广角镜头进军,并引起各生产厂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当时人们对超广角镜头的表现效果感到十分新鲜,它与24×36mm标准画面相比呈现一种宽景效果,这也引起人们重新审视标准画面的作用,使人们初次认识到原来标准画面的尺寸也能表现某种超宽画面的效果。此后,又出现了小型照相机可拍全景画面的热潮。严格地说,小型照相机所拍的这种全景画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全景画面,但它十分接近全景画面,它是将标准画面上下截去一部分,中间部分形成近似全景效果的画面。对一般个人和家庭用户来说,用普通的小型照相机可以获得近似全景画面效果的照片,已经相当不错了,谁还管它是不是真正的全景画面呢!这种能拍摄近似全景画面效果的小型照相机,被日本摄影媒体称为“亲戚型全景照相机”,意指非属真正全景照相机阵容之列。
1998年,日本“富士写真胶卷”生产了使用135mm胶卷的“富士胶卷TX - 1”全景照相机,该机既可拍24×36mm标准画面、也能拍24×65mm全景画面,后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景画面。但是,该机并没有被列入全景照相机阵容中。现在,很多单反机、小型照相机和数码相机几乎都具有可拍全景照片的“全景模式”,作为真正全景照相机亲戚型、具有全景模式的照相机,由于能满足广大业余摄影爱好者和家庭用户的需要而受到人们的欢迎。
采用三台投影仪投放的全景照片,震撼力十足
TiPS按样式分类,全景照相机主要有以下几种:
摇头型:以镜头中心为轴水平转动,利用后部开缝对弯曲的胶卷等感光材料曝光。
超宽角度型:胶卷等感光材料既可是弯曲形的、也可是平面形的,感光材料面和镜头都固定不动,镜头不是超广角也没关系,这种镜头所拍的画面近似真正的全景画面。现在能拍普通照片也能拍全景照片的照相机大部分都属于这种类型。
照相机旋转、胶卷自动输片型:照相机本身360度旋转、胶卷自动同步输片曝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