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斯泰肯 没有疆界的驰骋者
在摄影史上,有这么一位奇人,他在画意摄影方面承前启后,独步历史;又是时尚摄影开山鼻祖,作为最顶尖的两本杂志的首席摄影师,让名流趋之若鹜;在两次世界大战,皆为随军摄影团队指挥官;第一次拍摄纪录片便获得奥斯卡奖;身后数十年,在拍卖市场里,作品身价扛鼎世界。他就是爱德华·斯泰肯。爱德华·斯泰肯
“广告牌画家或者教材插画师都是画家,就如同抓拍者、仿绘画摄影师都是摄影师,但是这些画家或者摄影师称不上艺术家。艺术家所做的是真正艺术品的创作,而他们只是运用了这种媒介而已。”——爱德华·斯泰肯
小人物说大话正可谓性格决定命运。爱德华·斯泰肯(Edward Steichen)的骨子里就有那么一种固执的叛逆,他天生的革新精神以及他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探究欲望使得他很早就和摄影碰撞出火花。斯泰肯14岁的时候,去当地的一家印刷公司做学徒学习印刷,并自学了绘画。不久后他在一家相机店买了台二手的柯达相机,开始了摄影的道路。刚刚成年他便和几个朋友一起租了间办公室,成立了一家名为“美国艺术公司”的学生艺术团体,虽然这名字实在是有些说大话的意思。
1905年,他和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名为291的画廊,此时,绘画的美学元素是他这个时期作品里的灵魂,他不可思议地在摄影里揉入了印象派和巴比松画派的绘画语言,并非常完美地完成了一大批佳作。(其中包括后来在2006年纽约苏富比拍出292.8万美元的当时史上最贵的照片《月光池塘》)。
摄影决裂主义者而新与旧往往是难以相容的,所以,这个年轻冒险家的“疯狂作品”曾一度被那些保守派的“老朽们”认为是淫技奇巧,浪费了纸张、颜料、感光剂,不是纯正的摄影。但这位真正的“摄影决裂主义者”并没有停止脚步,为了得到“更艺术的摄影作品”,他尝试在创作手法上进行大胆的实验——早在彩色摄影到来之前,斯泰肯就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了,从事彩色摄影实验已多年。在卢米埃兄弟发明的卢米埃奥托克罗姆微粒彩屏干版之初,斯泰肯就一眼看出了卢米埃工艺的独创性,并立即对其进行了革新,研究出了透明正片,而且洗印技术简单有效,克服了卢米埃底片色彩亮度和保真度不高的缺陷,且不会衰减。而他很快就利用这些彩色底版拍摄出了第一批彩色肖像照。
他还尝试在白金正片上涂抹胶质重铬酸盐,然后再用多重胶质制作法在不同的色料中覆盖相同的影像。而对于自己的创作,他也早已有了自己的立场:“画意摄影家更关注的是艺术,而不是暗室课本。画意摄影家的目标是艺术创作,而达到目的的手段在其次。”而当一个人的身上同时具备几种积极的优良品质时,他就具备了自身升华和制造奇迹的机会。
与准大师们一起成长斯泰肯虽然年轻,却有着优越的社会活动能力,他结识到欧洲一大批对以后绘画艺术界有深远影响的现代艺术家,如巴勃罗·毕加索、亨利·马蒂斯、阿尔弗雷德·莫勒、马斯登·哈特利等,并与他们建立了友谊。这些成长中的大师对斯泰肯的艺术生命自然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他意识到现代艺术的先进性,相信“艺术是世界性的,大家应该全面接触”。
《名利场》等到了斯泰肯1911年,斯泰肯开始在杂志上发表一些女性服装题材的照片。这组照片后来被认为是时尚摄影的最早尝试。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对于44岁的斯泰肯,他的生活因为战争和离婚,已是支离破碎、狼狈不堪。他当时一贫如洗、债台高筑,为了付女儿的赡养费和教育、医疗等费用,现实需要他立刻寻求一种可以缓解这一现状的营生来维持生活和创作。而在此时,在纽约,一本名叫《名利场》的刊物正在为他而等待。《名利场》刊登的一篇名为“十位美国肖像摄影大师的照片”,其中就有斯泰肯——这成为斯泰肯人生的一次转折。在此之后,斯泰肯被聘请为孔代纳斯特出版公司的总摄影师,成为了《Vanity Fair》和《Vogue》的首席摄影师——这两本杂志至今都是美国顶尖的时尚杂志,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因为斯泰肯的出色作品,左右了当时社会的流行风尚。在此期间,他为很多电影明星、社会政要、文学艺术家留下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影像资料:一些情感充沛,画面优雅完美的肖像作品。以至于后世的人,只认识他的镜头里的那些风云人物。
让时尚“尤物”光彩四射斯泰肯的到来,犹如一把利剑,将陈腐、刻板、毫无生气、矫揉造作的时装摄影带进了一场新的革命之中。在斯泰肯为电影明星嘉宝拍摄的短短5分钟的过程中,他发现嘉宝的头发有些凌乱,便停止拍摄,于是嘉宝把乱发从她美丽的脸颊上拢回去。斯泰肯见状,让她重复了几次这样的动作,而就是这刹那间的即兴之作成为了嘉宝的“形象名片”,更成为斯泰肯彪炳史册的名
作。而在这期间,他把自己的所有画作都付之一炬,以火的誓言宣告自己绘画艺术的终结,将摄影作为其唯一的艺术手段。在时尚拍摄中,斯泰肯寻求一种清新的、明锐的、更具现代气息的面貌来示人,他将现代主义思想融会其中,更加关注模特本身的个性和特质,欣赏女性的真实美,解放妇女,赞美妇女,让“每个尤物变得像女人”,让每张照片都为女性添光加彩。
他没有让模特听从服饰和构图,而是让她们成为自己照片的中心。斯泰肯曾经说:“如果说我的技术、想象力和眼光有什么好处,那么就是把自己非商业的、实验性的摄影作品的‘最好的价值’应用到一双鞋子、一管牙膏、一瓶洗面奶上,让女人或大众感到愉悦,对做广告的照片产生兴趣”。他用如此艺术和真诚的眼光,将时尚摄影定义为一种艺术的表达,一种新画意摄影在时尚界悄然展开,而这一风格更是独揽时尚影坛数十载。
“一个好的摄影大师不仅有自己的拍摄特色,他在创作中也会时时刻刻体现出自己的风格。如果他足够有力,他甚至还能带动一批认可和追随他的欣赏者,这些人不仅一如既往地支持他,在他之后还会寻找和发现下一代能继承这种观念与理想的新人,将这些传承下去。”——爱德华·斯泰肯
两次世界大战的“鹰眼”斯泰肯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斯泰肯时年38岁,虽然比空军年龄超出了8岁,但因其决心还是被任命为了中尉,并因为他的摄影才能和影响力,成为通讯兵部队摄影小分队的成员,负责空中侦察拍摄,这是美军第一次运用空中侦察摄影,对之并无多少实战性的经验。斯泰肯很快发挥了自己的探究和实验精神,借鉴欧洲的侦察摄影模式,并对军事摄影进行革新,提出将协约国军队使用的照相机感光板尺寸进行统一,改成18mm×24mm,并统一使用50mm镜头,建立了更加成熟和完善的对战争意义重大的航空侦察摄影术。而他在战争中的英勇和贡献,也使得他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斯泰肯已61岁,仍然肩负侦察摄影的要职。在战争中,斯泰肯很快意识到,美国民众需要文字和图像来把他们团结起来。很快,“走向胜利之路”的影展热热闹闹地展开,并在世界各地巡回展出,鼓舞和团结了反法西斯人民。
在战场上拍“应该拍摄的”对于战争摄影,斯泰肯热衷于拍摄“战争的真实画面”,在1943年12月4日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群攻击夸贾林岛的日本机场中,斯泰肯在甲板上拍摄飞机归来时,一架战机猛然俯冲下来,一名士兵不小心触动了机枪的扳机,子弹声起,从斯泰肯的头顶呼啸而过。甲板上的人见状都扑倒在地,只有斯泰肯还拿着相机在拍摄。斯泰肯曾经给侦察摄影小队的摄影师们说“切记,拍回一些令海军高层满意的照片,可是要把自己大多数时间用来拍摄那些你认为应该拍摄的照片。”
1943年他开始亲自担任电影摄影师和导演,拍摄了一部有关海军飞行员的记录片,本片获得了1945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 人类一家》,新的航标灯塔二战之后,斯泰肯来到了MOMA(现代艺术博物馆,世界最有影响的现代艺术权威机构之一),担任摄影部门主任。1956年,为庆祝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创建25周年,他作为策展人主办了一个名为《人类一家(Family of Man)》的摄影展,他在两年的时间里征集了200万张照片,精心挑选出了包括68个国家273位作者在内的503幅作品。影展以一张象征着人类诞生的照片为开端,表现了人生路上的母爱、成长、恋爱、婚姻、传承,宗教,死亡等话题;也包括人类社会的生产、文化、宗教状况。
这个展览在摄影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的。它运用摄影手段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展现了生命的丰富和壮丽,歌颂了人类的智慧和博爱;尊严和爱意,也警醒了我们所无法超越的卑微和贪婪;战争和仇视。展览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走过了69个国家展出,超过900万人观看。
它当时几乎影响了整个文化艺术界,我们在阅读中多次看到各方面的创作者提及。例如:捷克摄影大师简·索德克的传记中,他便自称对他的艺术创作影响最大的一次事件就是《人类一家》的展览,这个展览完全改变了他看待艺术的方式,并由此影响他开始了其一生的以“人和生命”为思想主题的艺术探索。
斯泰肯完成了他人生的辉煌后,他再次作为指路人,用他对这个世界的思考和关照,为后世的文化艺术工作者建立了一座灯塔航标。他是一个身体力行者,用一生实践了自己的箴言,为我们留下了一个跋涉者的矫健背影,鼓励着后辈追随他,穷尽一生探索生命的意义。
关于爱德华·斯泰肯的链接阅读
图1.效力于美国远征军时期的爱德华·斯泰肯上尉。他身穿飞行服,带着他改造的照相机站在飞机前。摄于法国,1918年。
图2
图3
图4
斯泰肯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图2是他第一任妻子克拉拉,样貌气质像极斯泰肯母亲;图3是在他42岁时,遇到的第二任妻子达娜·德斯伯勒·格洛弗,后因白血病离世;图4是在斯泰肯80岁时爱上他的20多岁的乔安娜·陶布,她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直到斯泰肯离开人世。
爱德华·斯泰肯大事记
[*]1879出生在卢森堡。
[*]1881年的时候随全家移民到了美国密歇根州的汉考克。
[*]1893年他在一家相机店买了台二手的柯达相机,开始了摄影的道路。
[*]1899年在第二届菲拉德尔菲亚沙龙中斯泰肯的照片首次公开参展。
[*]1901年,斯泰肯的35幅照片被收入“美国摄影新流派”展览。
[*]1905年他和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名为291的画廊。
[*]1911年,斯泰肯开始在杂志上发表一些女性服装题材的照片。
[*]1923年,《名利场》杂志评选斯泰肯为最伟大的人像摄影师。在接下来的13年中,斯泰肯一直担任该杂志首席摄影师。
[*]1932年7月,为《时尚》做封面摄影。
[*]二战开始时,63岁的斯泰肯自愿参加军队,负责指挥太平洋前线的四千多名军事摄影师的工作。
[*]1947年起,斯泰肯开始出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部主任。在任职的15年间,他为美国及世界的摄影家组织举办了32次不同风格和流派的影展。
[*]1955年,久负盛名的斯泰肯举办了一个轰动世界的《人类大家庭》摄影展览。
[*]1962年,83岁的斯泰肯宣告退休。
[*]1973年,斯泰肯逝世,享年94岁。
本期推荐爱德华·斯泰肯的专家: 马良
马良解读爱德华·斯泰肯马良知名独立摄影师,从事独立艺术创作至今。创作了 《 邮差》、《仲夏夜之梦》、《我的马戏》、《荒谬之王》等作品系列。
当第一次知道斯泰肯时,令我非常震惊的是,很多之前熟知的不同类型风格作品竟都是出自他的手笔。他的作品风格跨度之大以及他在各种领域获得的成就,让人匪夷所思。
我看过很多早期欧美摄影照片——那时摄影作为一门新技术,只是为了替代绘画,缩短画像的时间或者为社会学和科学服务,本身的美学价值并不太高。而斯泰肯虽只是自学了不长时间的绘画,但他的绘画水平是很高的,受到了当时现代艺术的影响,也继承了传统油画的写实功力。所以当他开始摄影研习的时候,很快就将绘画训练造就的审美能力融入了摄影创作。斯泰肯的作品与其同时代画意摄影所不同的是,他对以摄影模拟绘画质感和情绪的技巧把握得非常之好,很好地利用了摄影中焦外景深的柔美效果,以及各种光线对物体质感的表现力,使他的摄影作品不只是替代和模拟了绘画效果,更是创造性地将画意摄影的美感发扬至极致。
我在斯泰肯的摄影作品中所看到的:不止是一瞬间,也是永恒。中国摄影的发展曾有长期的信息断层,一段时间以来,造成了一种对报道摄影风格的“原教旨主义”,认为摄影就应该是那样的,突发、纪实、不修饰,此外的其他方式都是“反摄影”的,其实这正是因为对摄影历史的不了解,加之最早在中国的摄影教育和书籍,大多是卡蒂尔·布勒松等摄影师的作品,“决定性的瞬间”成了唯一的信条。而摄影里其实一直也有“永恒的瞬间”,正如斯泰肯作品里面包含了人类对完美的不懈追求,对这个世界里所有细节所倾注的热情和幻想,对画面之外的精神层面的喋喋不休的描述,对生命和爱所饱含的热情温度。 唯美的态度对待摄影。我喜欢。摄影,需要艺术积累。 {:2_31:}{:2_3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