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测光 不摄影
想把握好光与影的变化,只知道点测光、评价测光可不够,多了解一些它们的结构,能帮助你更好地决定不同的拍摄场景该如何选择测光模式。你必知的测光历史让我们拿对整个测光历史有代表意义的尼康的旗舰机型来举例吧,了解这段测光的历史,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就是测光传感器的装载位置及其变迁。
尼康F、F2
尼康F、F2的测光传感器装载在取景器中
测光传感器是装载在photomic取景器——该取景器包括一个内置测光元件的测光表以耦合连动镜头光圈和快门速度——一侧的。然而如果更换了取景器,如眼平取景器及腰平取景器则不具备测光功能。
尼康F3
尼康F3的测光传感器安装在机身中
尼康F3将测光传感器内置在机身中,无论装载什么样的取景器都可以进行TTL测光。而且还能应对夜晚的“长时间曝光拍摄模式(bulb模式)”。F3甚至还可以应对TTL直接调光,因此稳定光的调光和闪光灯的调光只需一个传感器就可以进行。
尼康F4、F5、F6
尼康F4、F5、F6的测光传感器又一次回到了取景器中
进入自动对焦时代,由于装载了自动对焦,在机身下部的测光传感器和自动对焦传感器同时存在变得困难。闪光灯用的测光传感器和稳定光用的测光传感器分别独立开来,反光镜箱中只留下调光传感器,测光传感器再次被移置到取景器一侧。
决定测光准确度的不只是测光模式不同相机的测光机构可能放置在不同的位置,而不同的场景模式也有不同的测光算法。这些都影响着测光准确度。
难道对焦比测光更重要数码单反的成像元件(CCD或CMOS传感器)的表面与胶片不同,黑且发光,不能很好地接收测光时必要的反射光。因此逐渐转向反射测光方式。即在拍摄时正式测光之前,先测定来自快门帘幕面的反射光,由此得到的测光结果在正式测光时反映出来的一种调光方式,这个技术体现在尼康D1系列中。
而现在的D3系列中,只用取景器一侧的测光传感器进行闪光灯测光,反光镜箱下的测光传感器没有了。因此反光镜箱下的空间全部给了AF传感器,这样与前代产品相比就可装载更高性能的AF传感器。对于将测光传感器从反光镜箱下边清除出去,从而提高AF的性能这一过程颇有意思。
TTL测光传感器
上图是尼康F5的构造。在测光时,先通过反光镜感受光线,将信息发送到处理器,然后计算出曝光值。现在的数码单反相机的测光机制跟以前的相机基本相同,在相机的取景器内搭载了测光系统。
由于专用测光传感器和成像元件中不同的AE
场景识别对曝光的影响
使用P挡拍摄
使用风光模式拍摄,会对曝光进行一定的调整
使用数码相机拍摄可以对部分区域进行亮度调整或对比度调整,甚至可以考虑到后期处理调整曝光值来进行拍摄。另外,在同样的逆光情景下,拍摄人像和拍摄风光的补光量完全不同,为了在任何场景下都能够得到恰好的曝光,景物识别的准确性也在提高。甚至与白平衡的联系等,不只是单从测光传感器的输出来决定,而是通过包括图像处理的综合参数来计算曝光,这一点与胶片时期有很大的不同。
为了让测光更准,厂家们都做了什么
即便测光方式或测光传感器相同,如果机身不一样的话,包括测光传感器的光学系统、对焦屏等特性也都不同。由此,即使是相同的场景,计算方式也会发生细微的不同,每个机型都要通
过实际拍摄记录多区域图像的测光数值。从雪山到炎夏的海边,每个机型都要实际拍摄数万次。
用好最精准的点测光点测光是测光范围最小的测光模式,因此有更精准的效果。而正因为它如此敏感,在某些场景下,比如人像摄影,自动对焦和自动测光分开进行会更加方便。
当被摄体不在点测光范围点内怎么办
可以说点测光是较为精密的一种测光方式,但是不同等级机身的点测光、甚至局部测光也有细微差别。基本上是机身等级越高,点测光的面积越精确。而且它们都是以取景器中央为测光点,当被摄主体不在中间时,我们就应该用点测光搭配自动曝光锁拍摄。
矩阵测光也有缺点
尼康63区域测光系统
1983年诞生的尼康FA,首次实现了矩阵测光(分区测光)。那之后,被大部分的单反相机采用,在现在也是比较常用的测光方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曝光的发展方向也在不断变化。矩阵测光在逆光时也会有自动补光。这时,“补多少”虽表现出各个厂商的特色,然而对于曝光的思考方式也随时代变化不断向前改进。既有在逆光时强烈补光的一段时期,也有偏好逆光时不进行补光的时期,在补光上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也正是矩阵测光的难点所在。
为什么有时会产生测光错误
尼康的“1005分割RGB传感器”的出现成为矩阵测光机制的一个转机。通过加入红、绿、蓝的色彩信息,来提高景物识别的精度。虽然现在的数码单反相机中基本使用着相同技术,但通过计算方式(处理方法)的改进可以提高测光精度。不过,仅仅通过传感器的色彩信息来识别明暗不同的同色系物体是很困难的。例如,暗黄色和亮茶色,会被传感器视为同一颜色,从而引起曝光失误。 {:2_31:} {:2_31:}{:2_3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