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伟 发表于 2019-3-9 12:28:46

怎样用国画的思路看摄影



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

   近几年国风电视剧大热,引起了大众对于国风学习的浪潮,从《甄嬛传》《芈月传》的热播,再到去年大火的《延禧攻略》,再到现在故宫推出的口红,火锅,大家都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

我们作为一个有格调的工作室,今天就带着大家,从摄影的角度,简要分析国画中的“深远” “高远” “平远”。




《雪景寒林图》绘北方冬日山川雪后壮美景象。开卷最显眼的是皑皑白雪中一座山势陡峻的山峰,此为主景。



1.高远
主体为高耸的山峰生动地描绘出了秦地雪后山川、林塑如诗景象,画面气势磅礴,境界深远。
山水画技法名。北宋郭思纂集的《林泉高致》载其父郭熙之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
在城市风光中我们会经常见到开发商的广告和楼盘会有高耸的大楼,由下而上的拍摄。与周围的环境形成反差,给人一种高且远的视觉冲击力。










2.深远




乍一看,哎?你给我看这几个不起眼的破树枝干啥?其实深远的门道就在这里,画家会通过空间的转折来表现深远的含义,如果仔细看树下的道路,会不会有一种跟着作者的思维由近走远的感觉?如果看不明白,那我们来画一条辅助线。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在摄影中,也有类似交代空间关系的技法,这就是顶有名的过肩镜头,又称为越肩镜头。




过肩镜头,又称拉背镜头,指的是隔着一个或数个人物的肩膀,朝另一个或数个人物拍取的镜头。高明的过肩镜头一般都要处理好主体和肩膀的关系,既要突出主体,使画面有深度,又要让肩膀与画面整体协调,所以过肩镜头的拍摄难度要略高于其它镜头,如特写镜头。
在电影拍摄中,过肩镜头常用来处理人物对话的场景,而大部分电影都是靠人物对话推进剧情。过肩镜头是一种关系镜头,会交待人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把观众放在旁观者的位置,从而可以加强观众的影片代入感。






有时候,过肩镜头会用来进行特写。这时候,画面中的演员距离非常接近,摄像机也紧紧贴着演员的肩膀。因而画面中肩膀会变得突兀,但图像模糊,从而突出演员的表情,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演员身上。



在某些过肩镜头中,你不得不处理多名角色和各种背景物。以下面的图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画面的主角被适当的放置在画面的正中间,而其中出现了多个肩膀。为了达到突出主角的效果,镜头把其中一个肩膀放置在画面的最左侧,另一个肩膀放在画面九宫格中的最中间一格的右上侧。




3.平远





在画面的这些位置里,会出现重叠的山,好似一马平川的感觉。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在摄影中,尤其是风光摄影中,也经常出现,会给人一种开阔豁达的感觉。












平远。即平视所见景象。画家立足点不高于所见对象,也不低于所见对象。平远法宜表现低峦远诸、平林蔽泽。倪云林的山水多取此法。








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和发展,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南北朝时期,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就提出:“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昆仑山)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这是近大远小原理的最早论述。传为唐代王维所撰的《山水论》中,提出处理透视关系的要诀是:“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提出“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透视法;后来韩拙在《山水纯》中又补充了“阔远”、”迷远”与“幽远”,共称“六远”。这是中国画透视法的重要发展。

如果想知道为什么远处的山画的很虚。那么请在文章下面留言,我们下周讲讲透视。

- End-               

达观天下 发表于 2019-3-10 18:08:36

感谢坛主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怎样用国画的思路看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