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友:水下摄影您会选用何种镜头?
吴:水下摄影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要尽可能地贴近被摄体。浮游生物、沙粒等杂质都会影响成像,所以中焦以上的镜头基本不用。一般只用广角和微距镜头。而“百微”这样的微距头则是例外。
摄友:在水下摄影中会用到附件吗?
吴:由于水中偏色,胶片时代会用滤镜校正,下水前装到镜头上,但随深度增加色彩逐步消失,用滤镜就无意义了。拍摄微距时,对于极小物体,我使用专用的“湿接式增倍镜”,在水中直接拧到防水罩接环上。
摄友:在镜头前,有一个鱼眼型的罩,它会影响成像吗?
吴:我们管它叫“泡”,由光学玻璃制造,表面渡膜,它不影响成像,平时罩着,以免被珊瑚滑伤。也有有机玻璃制造的,价格相对便宜些,但成像远不如光学玻璃。
摄友:您在水下会用到三脚架吗?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吴:会的,但是很受限制。海底布满了各种各样生物,我们的原则是保护他们,不要为拍片子把生物乃至周围环境破了。一般只有在沙底,没有其它生物的影响下,才能支起架子,趴在那里双手持机拍片子。多数情况处于漂浮状态,或用一只手 捏个东西,或用一个支棍扎在某个地方来稳定身体拍摄。
摄友: 不少微距作品背景都是黑的,这是为什么?
吴:水下微距摄影作品黑背景是正常的。与陆地上相比,在水中调整光圈既决定景深也决定背景色彩的深浅。比如用微距拍摄一条很小的鱼,大约只有3厘米,你要保证足够景深就要收小光圈,在配合闪光灯时,被摄主体及很近的范围内是被照 亮的,但没有被灯打亮的地方就是死黑的,所以片子出来背景就是黑色的。
摄友:能否介绍一下水下的拍摄技巧?
吴:在拍摄微距时,你要尽可能的贴近才行,但是许多生物的警惕性是非常高的。比如平时“火焰雷达鱼”的鳍是立着的,一旦你靠近被它发现,它的鳍就会放下来,如果你再靠近它就半个身子退到洞里了,所以这时你要停下来,等它认为安全了再前进。如果要改横幅为竖幅,那你也要先退回来再贴上去,总之不能让他发现你的存在。所以你要学会如何接近这些生物。在拍摄大的物体时,比如一群鱼,你就要绕到它们前面拍摄,等着他们游过来,有时还需要几个人配合,一个人拍,其他人慢慢的驱赶鱼群。在呼气时也要特别注意,如果呼出的气泡打到鱼身它们也会受惊跑掉。
摄友:对于水下摄影师而言,会有哪些危险?
吴:对于水下摄影师而言,减压病是威胁比较大的。减压病就是氮气在人体内聚积所造成的。氮气在大的水压下,通过呼吸循环,会像氧气一样会溶到血液中去,但不会被人体吸收,它要再通过血液循环返回肺部,再排出体外。但如果上浮很快,它就会在人体的组织中、血管中形成很多气泡,这样就有可能阻断血液循环,导致缺氧,如果大脑缺氧4分钟以上会造 成永久损伤,8分钟大脑组织就会坏死。所以减压病会关乎潜水员的生命。
摄友:除此之外还会出现哪些危险情况?
吴:我认为最大的危险还是来自于潜水者对自己估计不足。做超出你能力范围之外的事,那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在埃及红海,有个叫“蓝洞(BLUEHOLE)”的世界著名潜点,它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潜点之一,因为在这里已经有上百人遇难,造成这种情况就是因为那里非常容易造成氮醉和氧中毒。海流是我们常能遇到的,其中也有上升流和下降流,下降流会把你卷到一个更深的位置。人在一定的深度就会出现“氮醉”,有人在40米就会遇到氮醉,当大过50—60米后,人的反映、判断力都会下降。超过63米就会出现氧中毒,如果出现急性氧中毒,就会导致神经痉挛、抽搐、咳嗽等情况,这样就会把呼吸器吐出来,之后溺水死亡。试想一下,如果遇上下降流,把你卷到一定深度出现氮醉,然后再氧中毒,那么“蓝洞” 的惨剧就会再现。
摄友:作为潜水摄影师,平时要做哪些训练?
吴:我们首先要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尽量不吸烟不饮酒。潜水技术训练是最重要的。比如呼吸会使人上下浮动,要学会利用中性浮力在呼吸时保持身体平稳,以便拍出清晰的照片。
摄友:与国外水下摄影相比,我们的差距在哪里?
吴:与国外相比,差距主要体现在摄影师的经历和经验上,比如英国有位水下摄影师,他从九岁开始就下水拍摄了,而我们目前就做不到。就潜水装备而言,我目前使用的就是水下职业摄影的顶级设备。
■氮醉: 氮醉是在一定压力下氮气会产生麻醉作用,感觉像喝醉酒,但是它来的很快去的也很快,不会像酒精那样持续很长时间。
■潜点: 就是已经有人潜过或看过的适宜潜水的地点,当地一般都会有被称为“导潜”的人,他们会告诉你潜点的情况。
蜘蛛蟹隐藏在珊瑚丛中的蜘蛛蟹,在等待着猎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