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首页 互动交流 摄影教学 摄影之友 穿过喧嚣世界的寂静旅程 走入朱浩的“场景” ...

收藏

0

5

分享

穿过喧嚣世界的寂静旅程 走入朱浩的“场景”

侯伟 2012-1-4 13:16:31
走入朱浩的“场景”1969年出生于上海的朱浩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曾经在上世纪90年初在美国出版英汉对照俳句集《初霜》,现任上海奥美创意总监。
一个“出生于”戏剧又曾经沉湎于俳句的诗人,突然间进入了摄影的行列,未免让人吃惊。然而从2002年开始的多个摄影个展和联展证明,朱浩真的是一个摄影天才,或者说是一个影像把握的天才。他将视觉的魅力发挥到了独特的高度,同时也将摄影器材玩得纯熟无比,让人敬佩。这里先来看看他所用过的摄影器材,包括拍摄最近一个专题的宽幅相机,以及先前用过的相机包括骑士612、玛米亚6MF以及玛金纳67等画幅的机型,还有康泰时、富士、尼康、理光、徕卡、奥林巴斯甚至国产的海鸥等机型,可谓是无所不包。此外,宝丽莱一次成像,数码索尼 707拍摄的一些黑白红外影像还未计算在内。在对器材的迷恋中,他逐渐找到了最适合自己风格样式的表现空间,并且有这样一个趋势:相机的画幅越来越大,画面的幻觉越来越迷离,似乎有一种画幅的真实感和视觉的荒诞感背道而驰的暗示。

bs17-673x496.jpg

bs19-673x505.jpg

bs21-673x820.jpg

bs16-673x501.jpg

在朱浩的许多作品中,我们虽然几乎不太看到人的影踪,但所有被他刻录在胶片上的城市文化的印记,如广告图像、涂鸦、符号、遗物、建筑等,意在表露人的欲望、幻想与创造力。顾铮说:他以人的缺席告知人的在场。而这些成为了“客体”的城市景观,经过摄影家的独特转换,用摄影的方式,将“客体”的另一面呈现给观众。
朱浩有着敏锐的发现目光,同时也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他常常会扛着中大画幅的照相机,在午夜之后的夜深人静之时,出现在都市的街头,拨弄着快门。他也会不辞辛劳地一次又一次“勘探”地形,等待在最合适的光线角度下出现在最合适的拍摄位置。他在人们看似司空见惯的位置上,暴露了城市背后隐藏的诸多细节,然后以最后的“致命一击”,让观众跌落在意象繁复的视觉真空。也如评论所说:作为摄影家的朱浩,在将景观与空间作一种影像的固定与转化之际,在定义了现实的同时,也赋予时间与空间以新的意义。在他的观看之下,景观获得了自足性与自主性,而空间则蜕变为压缩、凝聚了时间、欲望、想象与记忆的历史容器。

bs18-673x504.jpg

bs24-673x506.jpg

bs35-673x504.jpg

bs28-673x506.jpg

在这样一个都市巨大无比的容器中,朱浩始终微笑地生活着,拍摄着,带着执着和感动,将思考的空间放在了人们经常忽略的视觉盲区,告诉每一个观赏者,世界应该是丰富无比的多元化的结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忽略的却是整个世界。
一方面,我们在朱浩的影像中看到了伴随技术、商业、城市建设的冲击而来的异化感所形成的城市文化中“青年意识”;另一方面,画面中也时时透露出城市中的“老年意识”,那就是一种因城市现代化而产生的恐惧以及对城市传统文化的依恋和缅怀。这样一种既年轻又怀旧的情绪,是老一代摄影家所难以企及的,又是新一代的摄影人所无法参透的—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朱浩,可以说是生逢其时。

bs20-673x920.jpg

bs33-673x504.jpg

bs25-673x501.jpg


  • 《摄影之友》:读过你精彩的诗文,当时诧异之情远胜于今天看你的照片(玩笑),想问一下,作为诗人的你和作为摄影家的你,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朱浩:当你想坐下来时,会发现做个诗人很适合。当你想行走时,你会想当个摄影家。你无法比较更喜欢哪一个。坐久了,总想走走,反之亦然。两年前在波兰,他们为我办了一次摄影展,同时在一个中世纪的小剧场办了一场诗歌朗诵会,我朗读中文版,主持人朗读波兰文版。当我的诗歌以一种我全然不能猜透的语言在空气中回荡时,我觉得诗歌永远是最伟大的力量。

bs31-673x897.jpg

bs23-673x455.jpg

bs36-673x914.jpg


  • 《摄影之友》:你既写诗又摄影,你觉得它们中间有关联么?你如何看待这之间的关系(哪怕是不确定的关系)?
朱浩:在我看来,诗歌和摄影都源于一种信念。写作时你相信自己可以主宰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选择和组合,可以主宰句和句的承接,以此缔造出一个信念里的世界。就像当你写下“当被惊动的海在镜中飞翔,为什么你哭泣了”,你试图让人相信一种看不见的存在。而照片里,所有的元素都已客观存在于某处,你的努力是因为相信可以在一个恰当的时间和地方找到它们。

  • 《摄影之友》:你现在任奥美创意总监,在我看来这种工作无非对智慧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你觉得这份工作和你的摄影创作有内在联系么?
朱浩:创意总监不止是一份工作,因为工作需要的只是责任和经验,而如果那样你是撑不住一周近90个工作时的压力的。而当你把它看成一种生活时,你便会感到一种激发。它同样激发我对摄影的欲望。

  • 《摄影之友》:你曾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十大校园诗人,又在日本和美国得过俳句大奖,诗集还被东京俳句文学馆收藏,而目前你又在摄影上取得卓然成绩,可否回忆一下当初你第一次初涉摄影时的情况?
朱浩:2000年去丹麦摔坏了一架傻瓜机,回来后听从别人的建议买了一个Contax TVS,据说这个机器拍黑白特别好,于是我出于试机器,在路上拍了一些 Snap照片,于是就这样拍下去了。因为我自己不做暗房,一直在威马做。做久了,他们推荐我由柯达赞助在威马画廊做了一个展览,这也使我有了第一次个人摄影展。威马的展览居然引起了《大众摄影》以及《中国摄影》的关注,《大众摄影》还为我在北京汇丰行举办了第二次展览《阿拉》。这使我感觉到了一种莫大的鼓舞。那时候我每年几乎要拍200多个胶卷,每两三天就要去威马一次,这样的Snap创作坚持了两年多。

bs30-673x475.jpg

bs29-673x505.jpg

bs22-673x458.jpg


  • 《摄影之友》:在这组专题中,我们看到你拍摄的世界各地的城市场景,在其它摄影展览中,我看到也大都以城市场景为多,你是不是比较关注城市?
朱浩:我个人对自然风光没有兴趣,城市是我唯一感兴趣的地方。我曾经为这组照片写过这样的说明:“旅行的意义因影像的记录而改变。喧嚣的都市是唯一令我亢奋的驿站,它永远令人感到焦灼而温暖。欲望和破碎的梦想、工地和废墟、本土性和全球化,人类文明的矛盾性最集中呈现之地,旅行者和相机只是毫无意义的过客。旅行于我只是茫无目的知觉行动。都市于光影中的不安之美,空寂角落的荒凉,感知于心的只是又一种寂静之声,这种寂静几乎无处不在:东京、纽约、伦敦、墨尔本、华沙……,它几乎是城市共通的语言。寂静可以凝滞时间的流逝,就像胶片上的影像。”

  • 《摄影之友》:这组照片,你是用什么相机拍摄的?历时多久?拍摄时你有没有遇到困难?
朱浩:富士GA645WI,柯达过期的反转片,正片负冲(E冲C)。这些照片已经拍了三年,还会继续。唯一的困难是陌生的城市,有限的时间。

  • 《摄影之友》:在这些照片中,你是通过摄影去发现,还是通过摄影去表达?你是否有更新的创作目标?或者举办展览?
朱浩:当影像的反差加大,色调被改变,颗粒增强,我相信城市会呈现共同的一面,这宛如旅行的记忆,“穿过喧嚣世界的寂静旅程”。所以我更多是通过旅行去寻找,通过摄影来证明。最近还在拍摄上海。《上海默片》今年还会参加一些在国外的群展,《影城》将会有独立的个展,画廊正在策划中。

bs34-673x506.jpg

bs26-673x505.jpg

bs32-673x505.jpg

bs27-673x501.jpg

朱浩
1969年出生于上海
1991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1989年在美国出版英汉对照俳句集《初霜》,并被东京俳句文学馆收藏
现任奥美公共关系中国区创意总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2012-1-4 15:48:21
{:2_31:}
2012-1-4 16:57:32
{:soso_e188:}
2012-1-4 17:11:26
很有感染力的片子!~~~~~~
2012-1-4 22:01:10
{:2_31:}
2012-3-5 08:44:30
心灵深处
侯伟
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