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摄影 脉络图
时尚趣味的变化,令人眼花缭乱。曾经的时尚摄影作品,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失去
当初特有的魔力,也会在另一个时代的人眼中,成为怀旧的时尚标志。这更加要
求摄影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原创力,创造与众不同的视觉图像。名人与时尚,始终是摄影家热衷表现的对象,这些照片不仅可以迎合公众的口味、引导公众的审美情趣,可以让名人名满天下,同时也为摄影家带来丰厚的报酬。
理查德·阿威顿(Richard Avedon)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名家,他在名人、时装、时尚等领域中游刃有余,在50余年的摄影生涯中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安妮·莱波维兹(Annie Leibovitz),这位在美国摄影界无人不知的女摄影家,以其独到的观察力、艺术鉴赏家的眼光、拍摄时诱导名人做出意外举止而著称,使她成为她那一代人中最为成功的女性商业摄影家。
美国著名摄影家赫伯·里兹(Herb Ritts)是在1979年开始他的职业摄影生涯的,上世纪80年代,他的时装和人像摄影作品为《名利场》的豪华典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的作品在10年前的最高标价已经超过2万美元。他曾拍摄过麦当娜等无数名人,从而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时尚摄影家之一。
还有曾于2005年在中国引起一片波澜的法国摄影家盖·伯丁(Guy Bourdin)等等都在时尚摄影、时尚与名人结合的摄影领域创造了令人惊艳的摄影作品。时尚趣味的变化,令人眼花缭乱。曾经的时尚摄影作品,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失去当初特有的魔力,也会在另一个时代的人眼中,成为怀旧的时尚标志。
在20世纪90年代时尚摄影的新人里,不乏这样一些具有探索性的眼光。比如德国摄影家奥拉夫·马滕斯(Olaf Martens)、大卫·贝利(David Bailey)、帕特里克·德马切里尔(Patrick Demarchelier)等。还有一个原本是橱窗设计师,却成为著名时尚摄影师的彼特·林德伯格(Peter Lindbergh)。
时尚摄影发展到现在,涵盖的内容已经越来越广泛,除了专门为时装服务的摄影之外,利用时尚元素,却并非为时尚产业服务的作品也被纳入该领域。这种情况拓宽了时尚摄影的领域,让更多的摄影师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也更加要求摄影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原创力,创造与众不同的视觉图像。
关于中国的时尚摄影回头看中国的时尚摄影,可以看到中国摄影师还没有真正放开手脚。这不是因为摄影师缺乏独有的创造能力,而是受到各种传统观念的制约,生怕因为创新而被误解。摄影师镜头的局限导致观众欣赏的局限,时尚摄影的审美空间也就难以得到真正的拓展。
中国时尚杂志上出现的许多作品,仅仅还是停留在美人加时装的简单模式上。从画面上看,人物固然很美丽,时装的花色、质感和款式似乎也非常精致,但却无法激发人们对时装的热情,也难以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不能不说是忽略了对人主体作用的挖掘所造成的。
当然,中国时尚摄影的领域中,也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尝试突破单一传统审美趣味的摄影作品,但类似的实践还停留在一些非专业的摄影爱好者层面。一些中青年摄影师在进行着大胆的尝试和艰辛的实践,却苦于没有宽松的传播媒介给予肯定和支持。
如果我们都能对时尚摄影有一个更为明确的审美认知,以更宽容的心态营造一个时尚摄影的新天地,那么,中国时尚摄影的前景也将会是无限广阔的。尤其是对于中国摄影家来说,时尚摄影还是一块未被很好开垦的处女地,如何多方位地借鉴国外优秀的时尚摄影精华,大胆地从民族的传统心理习惯上找到合适的突破口,是一项非常有意义和十分迫切的任务,也是需要方方面面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的。
这里还想再一次强调的是,时尚摄影的真正魅力不在华丽的外表上,而在人的个性上,特别是在摄影师和模特儿之间。模特儿以她们的美丽诱惑摄影师,也被摄影家和镜头所诱惑,这是一种双向的交易,其中的联系永远是多层次的。
巴黎的一家著名的模特儿代理公司的董事长在回答记者的采访时,曾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在模特儿和摄影师之间的联系中,模特儿是一个被展示者,摄影师则是一个窥视者。摄影师有能力让模特儿的个性突出,这就是风格,是一种不会过时的感受。”当摄影师和模特儿之间达到了一种最大的张力时,时尚摄影也就容易达到这样的“不会过时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