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首页 互动交流 摄影教学 摄影之友 向前看 向后看

收藏

0

0

分享

向前看 向后看

作品转载 2012-4-17 18:03:00
向前看,看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影像,让我们明白纪实类的摄影为何能得到国际社会认同的原因和受到尊重的理由,也让我们明白什么样的影像能流传于世。虽然不是每个拍纪实类题材的摄影师(在此估且把每个拿相机拍摄的人都称作摄影师,如同现在见到和尚却叫大师一样)所拍出的影像都能成为经典之作、传世之作,然而我们看到当下国内很多摄影师都在为此而不懈努力,且成果渐显。笔者好色,时常出没各种摄影展览场所,也爱买几本这些摄影师的画册看看,结果发现安哥的《生活在邓少平年代》、侯登科的《麦客》、王福春的《火车上的中 国人》、解海龙的《我要上学》等等(篇幅所限,在此不一一列举)亦是上乘之作。笔者在十几年前就看过安哥的《生活在邓小平年代》摄影集中的一些照片,当时中国摄影的主流是风光摄影为先,风光摄影为大,心中自然对安哥拍下的这些常呈现 在我们身边的司空见惯的画面不以为然。十几年后再看到这本画册,重读安哥的这些作品,顿有被拽回当年的感觉:那熟识而又不再的马路栏杆,那宽如水袖的喇叭裤;那些日子,那种生活,无不使我唏嘘,我是感受到照片的厚重和意义。
看精彩的照片,最好莫过于到书店去。笔者有机会常到境外去,每到一处,必到当地书店逛一下。境外书店摄影(PHOTO)类的画册品种繁多且内容丰富精彩,对于一个长期在国内生活的发烧友来说,简直是顿满汉全席的大餐,真开眼界。
当然站累了也会买上一、二本回家欣赏,慢慢看多了居然发现了这么一种现象:在国外,风光摄影类的画册极少,反映社会生活、记录时代变迁的纪实性摄影类的画册居多。众所周知,流传于世的经典之作也多是些纪实类的照片。有记录战争和灾难的:如罗伯特·卡帕的《士兵之死》、叶甫盖尼·哈尔代《攻克柏林》等;有反映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喜怒哀乐的:如多罗茜娅·兰格的《母亲》、 阿尔弗莱德·艾森斯塔特的《胜利日之吻》;也有体现百姓生活情趣的:如亨利·卡蒂埃-布勒松的《买酒的少年》、罗伯特·杜瓦诺的《巴黎街头之吻》等。而近些年来在我国作为摄影主流的风光摄影的照片很少。所谓很少,大概是连百分之五都不到。不解之下,连忙去翻阅多册国际上为梳理上一世纪杰出影像而出版的巨著,纪实类的摄影作品在其中也占了绝大多数的席位,其中虽也有安塞尔·亚当斯等人的照片,但仅有三、五张之数。国际上为什么给纪实类的摄影作品如此崇高的地位呢?细读之下,大概明白了一、二:这类的摄影作品,除了画面有震撼力、感染力等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们本身所蕴含的现实价值和历史价值。这些流传于世的照片,都是一段特定历史时空中的一个事件、一场战争或一种生活形态等的浓缩记录,通过各种媒介的传播,可使不在现场的人们看到、了解到那个场景所发生的事,从而引发人们的所思所想;多年之后,回看这些照片,因其对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一段历史的侧面记录,故在见证历史等方面所包含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更有甚者,一些照片有时还能起到改变一个事件的结局,改变一段历史的轨迹的作用。如黄功吾拍摄的《被美国燃烧弹烧着的女孩》、埃迪·亚当斯拍摄的《枪杀越共》。当时就有美国的国会议员将这二张照片拿到美国国会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为此所引起争论的结果是令美国政府改变了对越战争的政策,使过百万在战场厮杀的士兵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共叙天伦之乐——不管是在越南还是美国。
OK,我等色友,并非那个摄影女英雄黄文之流可比,自然没有上战场拍摄的资格;我等色友亦非各大通讯社的神马,就算马路对面有突发事件我等也未必知道。当下国人所做的纪实摄影又以一些“非常态”的题材为多,诸如拍摄吸毒、精神病、妓女等(笔者对此并无非议反而崇敬有加),加上各种媒介的辅陈,或多或少地把做纪实类的摄影与社会责任感划等号,把纪实类的摄影形态搞得太沉重,好像纪实摄影不拍这些,就不足以扬名立万,就没得拍了。如此沉重,吾等过世俗生活的平头百姓、普通色友还能拍些什么呀?有!就拍身边的,就拍我们身边的常态生活题材。《巴黎街头之吻》就是罗伯特·杜瓦诺在街边喝咖啡时所按下的快门。原作(见题图)连前面的人头都拍进画面,当时发表作了剪裁。该作将浪漫的巴黎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负面更不沉重,也不妨碍其作为经典之作、传世之作流传下来。所以我们拍的可以是家人,也可以是朋友,可以是校园生活,也可以是酒吧街的百态。别人拍火车,我可以拍渡船;别人拍麦客,我可以拍小贩,我还可以拍工人、拍农民、拍商人,也可以拍我所居住的城市和村庄。安哥的成功就是拍了身边的景像,焦波名噪一时的作品《俺爹俺娘》,拍的就是他的父母,这些都是再生动不过的例证。吾等色友拍摄的影 像未必能得到国际上的认可,但你的同事朋友认可了,你家族的晚辈认可了,甚至是你的镇政府、县政府、市政府认可了,那未必不是件快活的事情。
ba01-673x626.jpg
罗伯特·杜瓦诺的《巴黎街头之吻》
ba03-673x901.jpg
买酒的少年
ba04-673x874.jpg
吹笛的少年 沃纳·比肖夫 摄
ba05-673x913.jpg
奔向大海的黑人孩子 马丁·芒卡西 摄
ba06-673x996.jpg
麦客 侯登科 摄
ba07-673x1040.jpg
穿礼拜日礼服的青年农民 奥古斯特·桑德 摄
ba08-673x449.jpg
俺爹俺娘 焦波 摄

ba09-673x881.jpg
大龄青年集体婚礼 安哥 摄
向后看,现在所拍的这类有纪实性的照片必能成为以后历史的佐证。十年百年后你的晚辈和后人看到你留下的影像,定会为你现在所作的努力而骄傲。说不定百年后在天堂上你太太会抱着你说:老公,当初咱们买相机的那万把块大洋真没白花!
ba10-673x459.jpg
母亲 多萝西娅·兰格 摄

ba11-673x1009.jpg
火车上的中国人 王福春 摄

广州大丈夫 安哥 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作品转载
未填写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