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首页 互动交流 摄影教学 摄影之友 结缘太空的口袋剑客

收藏

0

2

分享

结缘太空的口袋剑客

麦田收割者 2012-7-11 14:07:54
美能达Hi-Matic系列旁轴相机
无论是经历过太空之旅抑或是出现在新世纪微单相机的广告之中,美能达Hi-Matic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就吸引到了我们的眼球。作为口袋相机的设计典范,我们将为你甄选出美能达Hi-Matic在历史长河中的那些被遗忘的故事。
Minolta_02-673x1009.jpg
太空中的Hi-Matic
Minolta_03-673x673.jpg
这就是陈列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里的美能达Hi-Matic,这台经过改装的Hi-Matic,从这个角度可以清楚地看到改装后的手柄、快门、过片扳手和机顶(原来是机底)的取景框。

Minolta_11-673x378.jpg
索尼NEX-5的广告的MV中,一款少见的黑色版Hi-Matic F客串出现

117-673x370.jpg
Hi-Matic说明书中的相机介绍

29-673x362.jpg
Hi-Matic说明书中的相机介绍


进入太空的幸运儿 Hi-Matic1962年2月20日, 美国宇航员John Glenn乘坐“友谊7号”飞船进入太空。在飞越太平洋时,他拿出一台经过简易改装的相机,对着猎户座拍摄了几张紫外线光谱照片,这台相机就是美能达Hi-Matic。
美能达Hi-Matic发布于1962年初, 是一台使用硒光电池测光的联动测距相机,装备一枚45mm F2或45mm F2.8的Rokkor镜头,具有快门优先自动曝光功能。为了方便John Glenn穿着笨重的太空服也能舒服地取景拍摄,NASA的工程师们对相机进行了一番粗糙的改造。相机的饰皮被撕去,快门按键被卸下,倒片装置被加大加粗,高高突出于机顶,镜头前加装了特制的棱镜以便进行紫外线光谱摄影。有趣的是在机顶通常设置快门的地方,Hi-Matic设计了一个快门线螺孔,因此这里成了NASA工程师重点改造对象,相机被倒置过来加装了一个枪把一样的铝制手柄,以便John Glenn即使在失重的条件下戴着厚厚的手套也能牢牢地握持、拍摄。由于相机被倒过来了,取景器没法再用,干脆在机底装了片简易的取景框—真的只是个框。
美能达公司对自己的产品能被NASA选中送上太空自然十分骄傲,甚至在2006年宣布退出影像行业的新闻稿上,在回顾公司的辉煌历史时,还特别提到这件事。其实,这里有很多误会。
事实上,当年是John Glenn选择带这台相机上太空,而不是NASA官方。这台Hi-Matic是John Glenn在执行任务前,去可可海滩理发时,顺道在当地一家杂货店里买的。选择它也并非Hi-Matic有什么高性能或特别坚固耐用,只是因为它有简单的快门优先自动曝光模式。目前,这台相机还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展出。
Minolta_08-673x841.jpg
1998年,已经77岁高龄的John Glenn再次乘坐发现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成为迄今为止飞上地球轨道最年长的人士。
“Rokkor”镜头的由来就像尼康的Nikkor、柯尼卡的Hexanon镜头一样,美能达也用一个独特的商标命名自己生产的镜头。在美能达公司大阪总部附近有一片名为六甲山的山脉,其日文发音就是Rokko,美能达的创始人田岛一雄(Kazuo Tashima)就以这片山脉作为镜头的名称。有趣的是,在日本,Rokko只是六甲山山脉的统称,其931米的最高峰并没有特别称谓,只是简单地被称为“六甲最高峰”(Rokko-Saikoho )。
Minolta_13-673x378.jpg
青葱的六甲山造就了以色彩浓郁著称的美能达Rokkor镜头
1962
Minolta_05-673x472.jpg
Hi-Matic
被带入太空的第一代Hi-Matic实际商标并非Hi-Matic,因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日本相机企业通过美国的进口商订购以进入美国市场,所以改挂进口商的商标。
1966
Minolta-Hi-matic-9-673x448.jpg
Hi-Matic 9
等于是Hi-Matic 7S的下一代产品,镜头稍微大了一些,还有更新的镀膜技术。这台相机虽然采用了机械快门,但具有全自动曝光功能。
1971
il_fullxfull.203001553-673x673.jpg
Hi-Matic E
Hi-Matic E的简化型有F、G、FP、CS等,其中有一款少见的Hi-Matic ES,功能和E基本没区别,但其实是K-Mart连锁百货商场专供机型。
1979
Hi-Matic-AF-673x564.jpg
Hi-Matic AF
Hi-Matic AF是美能达产的第一台自动对焦相机。但由于采用的是塑料机身,所以机身手感略有欠缺,但是整体的设计还是科技感十足。
1977
Minolta_10-673x556.jpg
Hi-Matic 7sII
Hi-Matic 7sII也就是在国内备受推崇的一款Hi-Matic系列相机。猛一看跟Hi-Matic E有几分相似,但实际机身尺寸更小巧,内部构造也不相同。
1974
Minolta-Hi-Matic-G-673x540.jpg
Hi-Matic G
Hi-Matic G这台相搭配的是一支38mm F2.8的镜头。因为它小巧方便拍摄,日本写真家荒木经惟还曾在自己的书中提到过这台相机。
小型化的尝试 Hi-Matic C1963年至1969年,Hi-Matic系列相继推出Hi-Matic 7、7s、9、11等机型,换用了更精准的CdS电眼测光、改用了更明亮的镜头、增加手动曝光等功能,技术日趋完善。不过这些机器的缺点就是体积太大,跟一台单反相机没什么区别。为了和当时如日中天的半幅相机相抗衡,美能达在1969年推出Hi-Matic C,其中型号里的“C”就是英文compact的首字母缩写。这是一台相
当小巧的相机,体积仅有118×70×46mm,却能拍摄标准35mm尺寸的照片。为提高便携性,它的镜头被设计成可弹出式,平时镜头半藏在机身内,只要按下机身前方鲜艳的绿色按钮,镜头就会弹出来。
Hi-Matic C取消了联动测距,镜头指标仅为40mm F2.7,没有手动曝光功能,快门速度也只有简单的两挡,价格在当时只有同年发售的Hi-Matic 11的一半,是一台性能平庸、价格低廉的普及机。但小型化的尝试为后来的机型奠定了基础。
从镜头名称上看懂结构美能达相机的早期镜头上会在Rokkor后面附带两个字母,也许有人还不知道,这其实就代表了这款镜头的光学结构。通过字母可以清楚地看到镜头素质。其中,第一个字母代表组、第二个字母代表片,具体规则如下:第一个字母:T=3 ;Q=4 ;P=5 ;H=6 ;S=7 ;O=8 ;N=9。第二个字母:C=3 ;D=4 ;E=5 ;F=6 ;G=7 ;H=8 ;I=9 ;J=10 ; K=11 ;L=12。所以Hi-
Matic E上的Rokkor-QF就是指该镜头采用了4组6片的结构。
Minolta-Hi-Matic-S-by-Chi-Bellami-673x482.jpg
摄影师Chi Bellami使用一台Minolta Hi-Matic S在街头拍摄的红色汽车
Jay-Cadayona-673x455.jpg
使用美能达Hi-Matic AF2自拍的女孩
5-673x492.jpg
摄影师Jay Cadayona使用Hi-Matic相机在中国拍摄的国家体育场
Minolta_15-673x519.jpg
使用Hi-Matic 7sII拍摄的黑白照片
谜一样的身世 Hi-Matic 7sII1971年,美能达发布了全新设计的Hi-Matic E,小巧的机身内藏着一枚明亮的Rokkor-QF 40mm F1.7镜头,采用EE电眼测光、全自动曝光(没有光圈优先或快门优先)。这台相机获得了空前成功,并带动了一系列简化版的后续产品的销售。终于在1977年,性能最强悍的Hi-Matic 7sII发布了。从型号上看,Hi-Matic 7sII应该是1966年Hi-Matic 7s的二代,但实际上它们一点关系也没有。Hi-Matic 7sII采用一枚6片4组的Rokkor 40mm F1.7镜头,和Hi-Matic E的一样,只是镀膜更加漂亮。与Hi-Matic E不同的是,7sII采用快门优先或全手动曝光,使用COPAL镜间快门,快门速度1/8—1/500s,有安全锁的B门。镜头前使用CdS电眼测光,黄斑对焦联动测距取景器内以指针显示当前设定的快门速度下相机选择的光圈值,半按快门就能锁定曝光。
由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美能达与徕卡有过一段合作,而Hi-Matic 7sII正好在这段时间诞生,因此被后人赋予无限遐想。关于Hi-Matic 7sII的坊间传闻实在太多了,比如徕卡参与了镜头设计、镀膜采用了徕卡技术等等,因此这台机器也有了“影子徕卡”、“穷人的徕卡”这样的尊称。不过只要稍微查看一下资料,就会发现这不过是粉丝们一个美好的想象。
回看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日本相机市场,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许多厂家在同一时期推出从外观到性能几乎完全一样的产品,这只是个巧合吗?事实上,在那个年代,OEM这件事已经很流行了。熟悉相机的朋友应该知道有个叫确善能(Cosina)的厂商,据维基百科爆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Cosina生产了一款使用高质量的固定镜头、铝机身和快门优先曝光系统的联动测距旁轴相机,这台相机被小改后成为几款著名相机的底子,包括KonicaAuto S3、Minolta Hi-Matic 7sII、Revue400se、Prinz 35ER和Vivitar 35ES。对照这几台相机几乎一样外形和参数,真难以再相信Hi-Matic 7sII跟徕卡有什么血缘关系。
不过更多的真相都在历史的长河里消失了,我们今天只能通过猜测过一把“干瘾”。2009年9月,松下发布了一款微单相机GF1,并随机发布一支20mm F1.7的镜头,据说,这支镜头的设计师就是当年设计Hi-Matic上40mm F1.7镜头的人……
Hi-Matic 7sII的孪生兄弟
和美能达Hi-Matic 7sII 同宗的Konica AutoS3、Revue 400se和Vivitar 35ES, 几台相机都采用6片4组的40mm F1.7镜头、Copal镜间快门、具有快门优先和全手动模式,仅在细微的地方有些许差别。如果不是仿造(这在日本可能性几乎没有),那就是出自同一个工厂。

使用点评
雨齐(本文作者)
Hi-Matic 7sII是美能达Hi-Matic系列中期的成熟产品,既不像早期系列那样有着硕大的机身,
又不像后期产品那样有太多塑料,
明亮的大光圈镜头配合速度优先的自动曝光,使用相当简单,
只要了解了黄斑对焦的原理,
即便是没怎么用过胶片相机的人也可以迅速上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2012-9-13 07:26:30
{:2_33:}
2012-9-18 10:03:51
相信楼主的说,非常支持你
麦田收割者
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