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著名的风光摄影家都是崇尚自然主义的人。对于他们而言,相机只是记录和抒发其对大自然的情感的一种工具。他们通过自然摄影技艺,能将充满声音、气味、质地和无数景物的全方位的大自然,记录到两维的胶片上。这个过程是建立在多年的经验积累之上,需要摄影家凝聚其情绪、艺术细胞、学识、对自然的感激赞赏之情、以及对摄影工具(即照相器材、光线和胶卷)的良好把握。
作为崇尚自然的人,风光摄影家不仅能敏锐地发现自然光线的各种变换,而且能从中获得灵感。令人沮丧的摄影作品往往是因为摄影者缺少对光线和胶卷特性的真正了解。光线有四种相互关联的物理特征:强度、方向、颜色、漫射。光线的第五种特征:对比度,受前述四种光线特征的影响。对比度是个很麻烦的问题,因为胶卷通常无力纪录大对比的色调。本文稍后会专门谈论这个对比度问题。
光线的强度(明暗度)是摄影师最无法控制的一个领域。在光线不强时,因为用慢速胶卷拍摄,要达到最大清晰度,通常使得快门速度长过1/15秒。多数的风光摄影师宁可用更慢的快门速度,也不会牺牲慢速胶卷和小光圈。因此,稳固的三脚架、遥控快门线、防风设备、反光板预升和极大的耐心都十分必要。如果您认为自己已经是个不错的摄影师,而且根本不需要以上所列辅助,那么你肯定需要换一个更好的底片放大镜了。当然,人工光源和反光板能在提高亮度方面起到某种作用,但有使作品失掉自然风貌的风险,而且遇到大自然场景时没有用处。总之,光线强度是一种超出摄影者控制的光线特征(因此摄影者需要去适应它)。
二、光线的方向
光线的投向却常被自然摄影师所利用,因为选择不同的光照方向能够展现或隐藏被摄物体的质地。早晚的侧光很能加强物体的质感和轮廓。在Florida一个岛屿的清晨,我发现了一块约一平方尺的有趣的海滩,上面有些色彩斑斓的贝壳、一个红树林果心皮、以及一串矶鹞足迹。当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光线贴着沙滩照射过来,其他两位摄影师忙着拍摄日出的大场景,而我却通过105mm的微距镜,拍摄侧光下轮廓清晰的沙粒和足印,还有贝壳投下的又长又深的阴影。10分钟后光线改变了投向,沙滩上的矶鹞足印已经不再清晰。与侧光不同的是,逆侧光往往被用于强调物体的外形轮廓,或者被用于展示物体的透明特征。从摄影者身后投射的光线被称作顺(侧)光,它会使被摄物体看起来缺乏立体感。因此除非有意要营造此类效果,自然摄影师通常会避免顺(侧)光的角度。总之,自然摄影师应充分利用自然光源的投向来加强重要景物的效果,并锻炼自己预测光线投向的能力(作者就是随身携带一个指南针)以保证自己能在光线投向最合适的时间回到预先看中的拍摄地点。
光线的颜色
光线的四个特征中,光的颜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受摄影师的控制,滤镜也在摄影中被广泛应用。但是由于我们的视觉系统(眼睛和视觉神经)能够在瞬间有选择地纠正光的偏色问题,而胶卷却不会,因此光线在摄影中的偏色问题也最容易被误解。落日照射下的树林,我们看到的是略模糊的橙色,而胶卷纪录的是亮橙色。同样,在日光灯照亮的室内,不用闪光灯而拍摄的照片会带有偏绿色。当明白了人的视觉系统在多大程度上自行调节光线颜色之后,你就可以开始训练自己“看到”那些改变你照片颜色的,微妙的光线颜色变化。风景在白天被阳光照亮,此时的光线通常被胶卷记录成白色。但由于蓝色的天空会反射出一定强度的蓝色光线,若在此时拍摄带阴影的景物,则阴影在眼睛里是自然色,在胶卷上却偏蓝色。多云和阴天时,由于阴霾削弱了蓝色光线,白云折射更多的阳光,使得偏蓝阴影的问题不会出现。因此,注意在晴朗蓝天下拍摄带阴影的建筑或树木时,用暖色调的滤色镜片来纠正蓝色光线问题。树林里,当光线穿过半透明的树叶时,也会造成大量偏绿色光线。我个人通常不认为这是个问题,只有在森林里拍摄白色花卉时,才会用一个.05的Magenta明胶片纠正色调。此外,82系列的暖色滤光镜片也可以纠正这种问题,它们还可以使日落中的红色更加亮丽。晴朗天气的日落时分,天空会被分割成半红半蓝。此时,许多摄影师会希望记录下那璀璨的红色部分,结果却忽略了浓郁的靛青色。我个人现在更爱拍摄日落的侧景,找一个适合的前景,它的一半照亮红色霞光,另一半沐浴在深蓝色阴影中。在日出和日落的时候,我发现这一类的前景通常都位于正北或者正南方向。
光线的软硬
光线的软硬之分,是由光源的面积大小决定的。太阳、烛火和满月都是小面积光源,虽然光照强度不同,但是它们都会投下相对强光和边缘锐利的阴影,并产生较大光比(contrast)。而多云的天空是产生漫射光线的大面积光源。若你有意表现参差不齐的(或锯齿状的)线条或结构,则强光比的光线能帮到你。但是,有鉴于胶卷有限的光比纪录范围,较弱的漫射光线对大多的风光摄影更适合。漫射的光线能够弱化(羽化)阴影边缘,并能使景物的光比范围落在胶卷容易记录的区域,因此漫射光线下拍摄的风景更贴近我们肉眼所见。由于多云或阴天的漫射光线能够产生温和而清晰的边缘,它也是拍摄微距的理想光照。为了能在阳光下拍微距,我也会通过用半透明的帐幕等挡着阳光来制造漫射光。
那么,为什么在灿烂的阳光下很多风景看上去并不适宜拍摄呢?主要原因就是光比度(contast)。人类的眼睛可以看到的光比范围达到12级,因为视觉神经可以做到瞬间调节。这意味着我们能够看到太阳旁边白云的细节,也能看到阳光下石头缝里的阴影细节。但是,世界上大多数胶卷只能记录下6级的光比度,即只能记录下6级明暗影调内的明亮或者阴暗细节。摄影师通常要选择性地将胶卷的6级光比记录范围,设定在12级光比景物的明亮处或者阴暗处,超出这6级光比范围的景物就会在照片上变成无细节的黑色或者白色(详细可参阅有关区域曝光的工具书)。简单地说,如果你想记录下太阳旁白云的细节,那就得牺牲岩石裂缝、落叶等暗部细节。因此,期待胶卷能够象自己的眼睛一样记录下大范围光比的风景是不现实的。
总之,摄影师应该学会象胶卷一样“看”风景:分析光线偏色、判断光比范围等。只有真正掌握了有关摄影器材、胶卷和光线的相关知识,你才有机会从一个摄影记录者变成一位摄影艺术家。(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