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注意的是,机内设置的锐度永远只是一种平衡的妥协,因为其选择较USM少太多。同时,不同的对比度和色彩有时候会明显影响锐利程度,这一点只有在实际使用中慢慢寻找个体化的规律了。此外,还有一点额外提醒,尤其是对于有后期习惯的人,尽管你会在各种教材上看到对于需要后期处理的照片,应关闭机内锐化,但是我觉得这句话是值得商榷的。在处理时应该关闭,但不是在拍摄时关闭。如果你用CaptureNX,你可以很方便地在后期关闭锐化;如果你用ACR,那么它根本不读取优化校准的信息。
因此,你是否打开锐化和你的后期完全没有关系。然而,如果你在拍摄时把锐度设定在“0”,那么由于过于柔软的影像,你在机背液晶屏上可能无法判断照片的锐利度和对焦准确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将锐度设置在5或更高才是正确的选择
B:饱和度和对比度是我们常常需要调整以获得满意结果的参数。需要注意的是,各种预设模式的饱和度和对比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在优化校准模式下对饱和度和对比度的调整其实是建立在预设基础上的微调。当然,说是微调,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饱和度的调整可能最能对画面产生显著影响,也是可调范围最大的。一般而言,高的饱和度可以带来鲜艳的色彩,往往被人喜欢,同时也容易造成色彩通道的溢出与严重偏色。我以为,摄影反应的颜色其实有两个层次,其一是真实的,其次是修饰的。
高饱和度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带来强烈的修饰效果,可是同时也是一个与真实背离的情况。提高饱和度会使得红色、绿色、黄色这些色彩通道溢出,使照片显得虚假和艳俗;高饱和度还会放大失真的色彩。比如,在强烈的逆光或者强光照射下的山峦,提高饱和度会放大你不喜欢的紫色,获得你不喜欢的效果。
其实,对于饱和度的调整应该遵循增益的原则。我觉得调整饱和度的原则应该是在色彩不失真情况下尽可能的高饱和度,这样能够形成漂亮的影像。我们都知道,对于任何信号,放大信号通常都伴随着噪声的同时放大,对于饱和度的调增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些方面,而不要一味地追求高饱和度。一般而言,对于风景照片,饱和度可以略高;而对于人像照片,饱和度应稍低以不造成肤色失真。但是这都不是绝对的。
我以为,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无论是VI、LS这些高饱和度色彩模式还是高饱和度参数的应用,都必须结合具体的光线环境。总体上,在偏暖、柔和的日光,尤其是黄昏和清晨的温暖阳光下,你可以大胆地使用高饱和度拍摄风景,甚至拍摄人像,都能够获得让人惊艳的效果。这是因为在这种场合下,光线营造的色彩本身就非常漂亮,在提高色彩信号的同时放大的噪声相当有限,使得通过高饱和度的设置将这些漂亮色彩充分放大,照片就会显得异常鲜艳而不突兀。
而在光线不尽人意的场合下,使用高饱和度的设置就容易放大噪声,或者使得某一个色彩通道被异常放大溢出,而产生让人不愉快的结果。由于人的眼睛和大脑拥有着我们尚不能理解的顶尖处理技术,很多光线和色彩上的细节会被我们的大脑非常出色地整合成一个整体。相机则要落后得多,因此很多我们大脑不能意识到的光色中的东西通过饱和度的调整倒被放大了。
因此,正确设置饱和度的关键是对于拍摄环境光线和色彩的认识。同时,也应该注意,通常而言,在拥有大范围红色等容易溢出的色彩时,应谨慎使用高饱和度的设置。
高对比度带来高反差的画面,显得干净、透彻,但是由于缩小了动态范围,容易丧失大量细节;低对比度可以表现丰富的细节和层次,然而画面往往显得不够锐利。与饱和度类似,调整对比度的要点依然是不能绝对,应当根据具体的环境来进行,而不是根据“肖像”、“风景”之类进行机械划分。
一般而言在肖像摄影上使用较低的对比度使得皮肤显得光滑,而在风景摄影上使用略高的对比度使得景物显得锐利。当然,光线在其中还是起着重要作用的。早晨和黄昏的时候由于景物的对比度本身偏低,这时候使用较大的对比度设置将会比较合适;而对于正午日照下的情况,柱状图的分布本身就是在暗部和高光两部了,如果还提高对比度显然就是错误的。
总体来说,对比度的调整要比饱和度范围小,对于多数照片,-1、0、+1是可以选择的三个调整标尺,而饱和度则能在更大的范围内调整。我个人的经验,对比度和饱和度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如果在低饱和度的情况下过度提高对比度,会使得画面的颜色显得异常啰嗦而不清晰,这点大家也应注意 。
C:优化校准的另一个可选择参数是亮度。“亮度”这个称谓其实有一点误导,因为它所调节的亮度不是画面的总体亮度,而是调整伽马值,主要是调整中间调。将亮度调高,有点类似于你在曲线坐标50%处设置锚点将曲线稍稍上移,形成一个弓背向上抬高的曲线;而将亮度调低的效果相反。这种曲线调整的效果其实很简单就可以发现:在黑点和白点处锚定,即不会造成更多的暗部损失或者高光溢出,但是越靠近曲线50%输入色阶处调整的效果越明显,因此说是调整“中间调”。事实上对于暗部和亮度都有影响,只是越暗或者越亮,影响越明显。我觉得在多数情况下,都不必调整这个参数。当然,如果你希望提亮中间调并且略微提亮暗部(这种情况在环境人像,或者旅行人像记录上常会碰到),那你可以尝试调整亮度到+1;反之你也可以向反方向设置。从画面的直观感受上,在多数情况下当把亮度调到+1时,画面会变亮,但是对比度降低的感觉会更明显;而把亮度调到-1时,在感觉画面变暗的同时,会伴随对比度的增高
D:风景与优化校准如果你看明白了上述这些东西,自己应该就能根据自己的要求来设定优化校准以达到不同的效果。所以我下面想说的一些东西可能更主观一些,更多的不是技术指标上的内容,而是我自己对于不同场景的一些个人体会。
风景是我拍摄最多的,要说风景的优化校准,其实比较复杂,对于我而言,风景片,就是在旅行过程中获得的片子。大多数人可能和我一样。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面对不同的光线构成和视角选择,这也就是我们谈论优化校准的意义。
在RAW后期处理中,我常常做的一件事情是将色阶的黑点和白点滑块移到柱状图的两端以获得最好的对比度,就像上面谈论曲线时所讲的那样。但是,由于机内设置通常是要尽可能广泛地兼顾所有照片,因此我们的S形曲线一般都是固定的在20%和80%左右的地方设定两个锚点,降低了暗部和高光的对比度而提高了中间调(20%-80%区域)的对比度。所以对于风景照片能够较好适用S型曲线的场景其实是柱状图在中间密集分布的情况,只有在这种情况下S形曲线才能有效提高对比度。
简单分类的话,照片的柱状图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在中间集中,近似钟形分布;
2、偏暗部集中;
3、偏亮部集中;
4、两端高中间低。
对于2、3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曝光补偿来获得向中间集中的可能而是用S型曲线;而对于第4种情况,往往在强烈对比度的中午等时候发生,使用S型曲线就会非常不合适。我说S形曲线,其实实质就是在说对比度。你必须明白你所使用的曲线对对比度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而不是说“这条曲线拍风景最好”。因为不同的光线不同的场景将适用不同的模式和曲线。对饱和度而言也是一样的。
其实,最主要的一点是,你必须对你的照片各个部分进行自己的平衡和取舍。高饱和度自然会容易溢出,高对比度自然会容易造成细节丧失,那么我们所能接受的范围在哪里?拍摄一张等高俯瞰全景的风景照片,和拍摄一张在逆光夕阳照射下山峦剪影的照片所需要的模式和曲线一定是不一样的。前者我们希望使柱状图在整个色阶内良好地平均分布,突出画面主体的对比度;而后者我们一定希望山峦靠在色阶的左侧,而夕阳不要过曝,而彤云能够占据靠近色阶的中间色调。这两者不同的要求,必定带来不同的设置方式。
但是,只要我们明白了校准模式、对比度、曲线、饱和度等参数对画面的影响,我们就能根据面前的场景进行合理的设置了。当然,一定还是有人会问,我到底应该用什么优化校准模式?那么我只好说点自己不负责任的体会。之所以说不负责任,因为对于我一个RAW拍摄者而言,后期可以随便调整,所以我甚至不用在拍摄时考虑这些东西,所得经验自然带点“不负责任”的味道。
简单来说,我觉得对于多数时候我们需要获得高对比度高饱和度的风景照片,那VI将是很好的选择,将饱和度调到+2,往往能够获得比较悦目的效果。对于红色过度饱和的场景,或者单纯想要突出绿色的场景,可以选择LS,饱和度+2。如果觉得LS对比度过高,可以将对比度调到-1。在LS和VI模式下应用S型曲线都应当谨慎一些,只有在那种比较好的钟形分布柱状图下使用S型曲线可能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在正午的强烈阳光或者其他一些对比度很高的场合,应尽可能避免使用VI、LS之类的模式,而应该使用NL这样的低对比度模式,可以适当将NL的饱和度调高一点,使画面不至于太暗淡。也可以尝试在NL上叠加一条S形曲线适当增加对比度。对于对比度强烈使得柱状图在两侧分布、中间部分柱状图很低的场合,可以尝试一下ThomHogan的标准曲线,会有一定效果。当然,你也可以应用ADL。反正只要知道对比度变化的原则,就可以随意尝试自己喜欢的方式。
对于拍摄花卉,尤其是红色花卉,我建议使用M2。而夜景拍摄,可以试一下NL,对比度-1,饱和度+2,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E:人像与优化校准要说人像我就更惭愧了。我拍的那些带有人的照片多数根本算不得人像,甚至算不得摄影,顶多只是些到此一游的留念照而已。但是,既然讲了优化校准,还是硬着头皮来胡说一通。反正只要你对前面的那些原理了然于胸,那对我这里的胡说八道晒然一笑也就是了。与风景摄影相反,多数情况下人像的原则是低对比度和低饱和度。低对比度可以使得皮肤显得相对平滑光洁,棱角不鲜明。尤其在诸如侧光或者阳光较强烈的情况下,高对比度会使脸部色彩和明暗太不均匀,也更容易突出皱纹等不愉快的细节。把一个女人拍得山石一样有棱有角,大概多数情况下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低饱和度其实比较复杂。
原则上,我们是希望肤色的饱和度不要太高,但是背景或者其他颜色的饱和度能够高一些。肤色饱和度过高,就会使脸显得很红,像醉汉一样。然而有时候顾及了肤色的饱和度又使背景显得过于平淡。这个问题使用RAW很好解决,但是在直出时候就比较麻烦。我以为要点也是取舍,即你得以背景或者前景为基础。对于大头照或者肖像照,可能不必要考虑背景;而对于环境占据重要背景的环境人像,还是应根据光线等情况适当地向环境进行倾斜。很多时候皮肤的饱和度、对比度高一点并不会造成什么过分的影响,只要适度即可。
为了不导致肤色不真实,拍摄人像时通常不使用色彩艳丽的模式,并且使用较为平坦的曲线降低面部对比度。这时候背景的颜色和整个画面对比度也会显得略微暗淡。可是,由于当时的阳光相当温暖,光线也比较柔和,我发现使用LS模式反而使得主题更突出,背景更鲜艳,对人的皮肤也没有什么明显损害。由此,其实光线的性质和色彩在饱和度的选择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而不能机械地认为人像如何设置,风景如何设置。
因此,对于人像摄影使用的优化校准,取决于你所拍摄的人像占画面的主体位置和背景的关系,以及所处的光线环境。我推荐的用于人像的主要模式是M1和PT。我想纠正以上在“优化校准模式”中对PT的描述。由于自己事实上没怎么用过PT,所以最近对这个模式又仔细实验了一番,感觉PT和NL相比的主要特点在于饱和度增加。我怀疑N对PT的设定是在保留肤色的情况下略微增加其他颜色的饱和度,总体使用下来感觉拍摄环境人像效果挺好。
对于人像占据画面绝对主体的肖像摄影,我推荐M1,使肤色更漂亮一些,只要将锐度调到5或6,其他默认设置即可。而对于环境人像,可以使用PT,如果需要突出环境色彩的,可以考虑将饱和度调高到+1,并不会对肤色有太显著的影响。至于自定义曲线,在拍摄人像时应尽量不要使用S形曲线。默认曲线会适合很多场合,而ThomHogan的标准曲线由于有提亮暗部和减少中间调对比度的作用,也可以作为人像摄影的选择,尤其是在逆光脸部曝光不足的情况下,如果不使用ADL,这是比较好的折中
六、 动态D-Lighting的运用
动态D-Lighting(ADL)似乎已经成为了Nikon相机的标准软件设置。KenRockwell称其为动态动态范围(Active Dynamic Range, ADR),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对于优化校准的设置,ADL是一件让人取舍两难的设置,尤其是对JPEG拍摄者而言,因为它有自己强大的一面,可是也有自己的明显弱点。因为只要开启ADR亮度、对比度就会自动。关于是否使用ADR,J.D.T(尼康数码单反摄影手册的作者)认为所有效果后期都可以实现,因此他不建议开启ADR。因为ADR开启事实上是压暗曝光然后提亮,因此还会影响曝光。
在选择了ADL以后,你会发现优化校准中“对比度”和“亮度”两项微调参数都不再能自定义调整,而变成了“ADL”。很简单,因为这两项参数调整的其实是亮度曲线的形态和色阶,ADL也正是通过这些调整来实现这些功能的,因此选择ADL以后这两项就由软件来自动处理了。ADL的工作原理类似于我们在后期里做的暗部提亮。我们都知道,高光溢出对于数码照片来说是很难修复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拍摄时常常会尽可能保证高光部分不要溢出这样在较高对比度的场景下就必须牺牲一些暗部细节。
但是,在后期处理上,获得暗部的细节相对比较容易,因此对于对比度较高的场景通常都采取这样的技术——当然,对于高亮的天空用GND是最好的选择——略微压低曝光使得画面整体偏暗以保证高光,然后在后期软件里提亮暗部以获得良好的画面。ADL的原理与此相似,也是通过前期压低曝光然后由机内软件提亮暗部获得效果的。这一点可以简单地进行实验:将ADL设置在Normal,对着一般对比度的场景拍摄一张RAW照片,然后在CaptureNX里关闭ADL,你会发现实际的照片要比ADL处理过的照片暗很多。这样,ADL的优缺点就清楚了。
从优点方面说,ADL确实可以带来相对较好的整体画面对比度的平衡,使柱状图有向中间集中的趋势。同时,对于JPEG拍摄者,由于ADL是在记录的时候由软件完成的,比起在后期进行暗部提亮少了一步压缩,不影响整体画面的质量。但是,ADL的缺点也是不能忽视的。
首先,ADL会改变预设的曝光量,而且你不知道它会改变多少,这对于控制曝光而言有时候是很难忍受的,这也就是我以为拍摄RAW的话最好关闭ADL的理由。
其次,ADL是一个自动的过程,由于太自动了,你不知道它到底是依据什么在进行操作,压暗多少你不知道,提亮多少你也不知道。将这一切处理全部交给软件,对于拍摄者而言,你对一个特定场景的把握就有困难,你在同一个场景下用同样设定拍下的照片结果可能有差别。
最后,由于ADL压暗曝光,在一些情况下容易造成暗部噪声放大。还有一点不是所有人都会在意,即使用ADL以后,照片的记录时间会大幅延长。那么,到底该不该用ADL?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我倾向于不使用ADL。那么对于对比度较高的场景怎么办?我觉得通过选择低对比度的NL等模式以及进行自定义曲线可以在完全控制曝光的情况下做到可重复的暗部提亮和降低对比度。
当然,由于在大多数时候我是一个RAW拍摄者,所以ADL对我的一个重大影响是干扰我的后期,因此可能我带有RAW的偏见。对于只拍摄JPEG的人,我以为ADL并不是一个坏的选择,尤其是你希望较轻松地获得可以接受的效果。事实上,使用DC拍JPEG时,我也喜欢尽可能利用机内的各种软件设定获得照片,这点对用DSLR拍摄JPEG应该也是普适的。
由于ADL是一个自动的过程,因此既然使用了,就索性全面自动,新的Nikon相机中ADL的“Auto”档应是最好的选择。其实,尽管你不知道相机如何判断,但是也不需要太怀疑,因为我们既然能相信相机的对焦和测光,也就有理由相信ADL的判断多数情况下是八九不离十的。只是你必须注意ADL带来的副作用,尤其是暗部的噪声。当然,经过ADL的照片通常总是会显得稍微偏软一些,如果能在后期拉一个很平坦的S型曲线,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