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发表过的照片,有些已经成为经典,看到这原底片制作的照片你会欣赏到更多细节;而那些没发表过的照片中,必还有许多将成为经典。
走进沙飞的影像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摄影家沙飞逝世五十五周年之际,94岁 的沙飞遗孀王辉做名誉主编、女儿王雁主编的《沙飞摄影全集》、《沙飞摄影选集》两本大型画册,进 入最后的编辑、修图、排版时,5月3日王辉去世了。沙飞的儿女们告诉我,她走的很突然,但很平 静。遗体告别会上挂的遗像是今年春节全家游广州植物园时拍摄的,她身着花外衣,头戴英式贝蕾 帽,笑得很慈祥。
我有幸参与了这两本画册的照片修版、图片编辑的工作,我和王雁一起整理沙飞的作品。我们 到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家,看到沙飞当年亲手放大的鲁迅的相片,背面有沙飞写的字“版权归作者保 留,稿费寄沙飞收”; 邓拓的后人向王雁提供了当年沙飞送给邓拓的照片,拍的是百团大战正太路 前线妇女用担架抬着八路军伤员,照片背后有邓拓题写的纪念文字; 一位木刻家的后人还向王雁提供了沙飞制作的“ 鲁迅与青年木刻家”的经典作品……这些原作我认为都是中国摄影史上国宝级 的文物。
今年4月,中国民间掀起反日浪潮。
当时,王雁正在北京解放军画报社安静的资料室里与老编辑李贤光一起整理沙飞的照片资 料。在数码时代久已尘封的暗房里,我们一起陪刘文忠师傅放大沙飞的作品,我看到了沙飞的 原版底片。
当我们在水池边拎着湿渌渌的照片对向阳光,那图像的力量再次深深地打动了我。尤其是 那张被日本鬼子残杀的农民的遗容: 被砸碎了半个脑袋的脸上还完整地凝固着他厚道、慈祥的面容……
在编辑图片和在电脑前与技术员一起修图的过程中,我一遍又一遍更深入地走进沙飞的影 像历程。在修去因相机和胶卷漏光以及因战争环境恶劣造成的曝光不匀、显影不足等影响观看 的痕迹时,我也尽量保留一些环境和历史造成的瘢块和划痕。它们已和照片一起,构成了那时 代的信息。在这仅存的1300多张底片和照片中,不仅可以看到日军的暴行罪证,八路军抗日 的战斗场面,还有根据地的生产、老百姓的生活、政权的建设、部队的训练以及群众集会,文 化活动,动员参军参战……战争摄影是由无数的场景和细节组成的。沙飞的摄影还捕捉到了 中国抗战的许多重要符号,如: 长城、太行山、中式服装、大刀、长矛、小脚、烟袋锅以及标语 和宣传画等等。那些发表过的照片,有些已经成为经典,看到这原底片制作的照片你会欣赏到 更多细节; 而那些没发表过的照片中,必还有许多将成为经典。在那些同一场景的不同画面中 可以看出摄影家激情思考着的神经。从王雁们提供的文字资料推敲,沙飞的更多底片消失在 战争的血雨腥风中……
中国摄影史中的沙飞和方大曾与中国音乐史中的聂耳、冼星海一样,是中国现代史中民族解放 时期的里程碑。
最初听到沙飞的名字是在1980年,那时我刚作摄影记者不久。我们这批经历过文革和知青生 活的摄影人,对以政治宣传为主导的“新闻摄影”心存抵触,喜欢拍摄风光等艺术沙龙作品。香港摄 影大师陈复礼的黄山影展在全国掀起“黄山热”。在广东肇庆的一次摄影讲座上,老摄影评论家蒋 齐生说: “你们拿着公家的相机,搞自己的艺术创作,而不去拍摄反映国家社会变化的大事…… ”这教训人的口气让我们非常反感; 但当他播放沙飞的作品幻灯、讲沙飞人生、讲沙飞的死以及他们为 沙飞平反所做的努力时,我们感受到了震撼。沙飞的作品影响了我后来二十多年的摄影记者生涯。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代表图像是1937年沙飞拍摄的《八路军奋起抗 战——战斗在古长城上》。沙飞1936年拍摄的《鲁迅先生和青年木刻家在一起》,也已经成为该时代重要文化事件的代表图像。
战斗在古长城上的战士
1938年春,抗日战争,八路军战士战斗在华北浮图峪长城。 浮图峪是万里长城一隘口,位于涞源、易县交界之处,相传为 宋代杨家将练兵御番之地。
共饮一碗送行酒
1939年6月,河北阜平东土岭村青年参军大会,村民为入伍的青壮年送行。
鲁迅先生在全国木刻展览会上
1936年10月8日,鲁迅先生在上海八仙桥第二届木刻展览会上。
军调处三人小组马歇尔、周恩来、张治中
1946年3月1日,军调处三人小组马歇尔、周恩来、张治中前往集宁视察。沙飞(右)在张家口机场拍摄。 石少华摄
1987年后,我们这一代摄影师渐趋成熟。那时思想活跃,摄影界兴起了“理论热”,这对突破 教条和禁区起了很大作用。八十年代末,我开始思索,如果理论仅停留在指导大方向,辨别是非的层 面上,就很难再深入下去。在其他文化领域,有文学史、美术史、新闻史,却没有像样的摄影史。就 此,我曾请教香港理工大学摄影副教授冯汉纪和人民大学新闻系摄影专业教授肖绪珊,得到他们 的共鸣和指导。
九十年代,台湾摄影家阮义忠整理出版了与沙飞同时代的战地摄影记者方大曾的作品。我问 他,可不可以整理出版沙飞的作品。他说,现有的出版物,沙飞作品很少,不整理出他的全部作品, 就无法研究。
1998年,我看到王雁主编的《沙飞纪念集》,即与她联系,我告诉她,摄影界的朋友和学者都 希望看到沙飞的全部作品和更丰富的资料。不久,王雁去解放军画报社,收集沙飞照片资料,并 用原底片放大了1000余幅照片。我认真看了全部作品。
我建议王雁把照片给李媚看。不久,由工人出版社出版、李媚主编的中国摄影家丛书中,有了 《沙飞》摄影集。我觉得,沙飞作品的力度和信息量,一本小画册还难以表达。
2002年,人民摄影报主编、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主策展人司苏实邀我(时任广州集成图象有限公 司顾问)参加第二届大展的策展。他还告诉我,法国
籍主策展人阿兰·朱利叶先生希望有三四十年代中国老摄影家的影展。我立刻想到了沙飞和王雁。
9月,在第二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我策展的《南方十一人影展》颇受瞩目,其中最成功的就 是排在第一位的沙飞影展,观众络绎不绝,来了许多中外记者。十一人中的年轻摄影家曾忆城、亚 牛、曾翰、颜长江、许培武、王宁德和陈海平等都对王雁表示,能和沙飞前辈的展览一起展出,非常 荣幸。 北京“四合苑画廊”总监、美国的马芝安女士陪纽约摄影中心(ICP)艺术总监菲利普先生参观沙 飞影展时,王雁请翻译介绍,马芝安用中文说: “不用介绍,我们都知道沙飞。一看就知道这些照片是用原底片放大的,许多照片是以前没见过的。”她 还问: “底片在哪里?谁选的照片?”曾拍摄过《中国1966》的法国著名摄影家索朗日·布朗女士见 到王雁时,一听说是沙飞的女儿,立即激动地告诉王雁,她就是因为在组委会的资料里看到了沙飞 的作品,没想到中国三十年代有这么优秀的摄影师,才决定来中国参加平遥国际摄影节的。意大利 著名摄影家卢卡斯向王雁表达了对沙飞的衷心敬佩之意。
2003年9月,在第三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美国联系图片社总裁罗伯特·普雷基向王雁表示,希 望有机会把沙飞的作品介绍到国外。
王雁们为中国摄影文化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收集、整理、抢救了大量资料。王雁编著 的四部著作为中国摄影史的研究及未来全面编修中国摄影史提供了关于沙飞的相当系统而完整的 文本。 (本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沙飞拍摄)
“我要像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1936年,年仅24岁的司徒传在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沙飞时,表达了这样的愿望。
抗大二分校的战士在表演单杠
1945年,抗大二分校的八路军战士在做单杠表演。
大练兵——冲锋
抗日战争时八路军在抓紧练兵


谨以此篇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摄影家沙飞逝世五 十五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