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首页 互动交流 摄影教学 摄影之友 黄磊 暗恋摄影桃花源

收藏

0

0

分享

黄磊 暗恋摄影桃花源

作品转载 2012-3-22 13:42:15
《暗恋桃花源》的彩排现场,袁泉和其他的演员都在走台或者化妆,整个舞台忙碌而有序,只有黄磊,拿着相机来回拍,一会儿跳到台上,一会儿又跳下来,好像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个舞台。彩排一开始,他马上放下一直握在手里的相机,迅速投入到江滨柳的角色中去。
HL6.jpg
黄磊, 1 9 7 1 年出生, 现为北京电影学院教师、演员、歌手。1 9 7 7年六岁演出生平第一出舞台剧《甜蜜的事业》;代表作有《人间四月天》、《橘子红了》、《似水年华》、《天一生水》、《38℃》、《月牙儿与阳光》、《夜半歌声》等, 因在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饰演徐志摩而人气大增;与台湾演员合作电影《夜奔》、《哥儿们》,获得中国电影表演学会奖。
每次《暗恋桃花源》彩排完,黄磊都给大家展示他刚拍到的照片。所有人都很惊讶地问照片是在哪儿拍的,什么时候拍的,好像照片上记录的那些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其中有一张拍摄的是《暗恋桃花源》的大幕,幕布上打着正在调试的幻灯片,还有秋千和袁泉的影子,照片上袁泉的影子就像被风吹散了一样,融化在幕布上,很像画。

HL3-673x1016.jpg
《暗恋桃花源》彩排时,袁泉的影子映在幕布上,像是一幅画。

黄磊对摄影的喜爱,可以追溯到2 6年前。
“谁都可以拍,关键是你能不能看见,发现最重要。”从儿时无意拍到的那张夕阳开始,黄磊就把摄影浓缩成人生两大爱好之一。很遗憾,这幅作品已经找不到了。但从此以后,摄影就成了黄磊最大的乐趣。
黄磊还很喜欢洗照片。父亲给他借来一台老式的放大机,买了一件雨衣,绷在黄磊小屋的窗户上,然后又裹上一层棉被,他的小屋就变成了一个暗房。洗照片的时候, 他就把白炽灯换成红灯泡。在冲洗过程中,他还自创了不少“独门秘诀”,比如显影的时候过度一下,出来的画面像是版画;或者不断晃动相纸,在画面上拉出倾斜的线条。这些乱弄出来的试验作品恰恰反应了他日后总结的“直觉创造力”概念。

HL9-673x450.jpg
黄磊镜头里的“云之凡”。


黄磊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专业学了摄影的技法,但是他的摄影路数却不是学院派的风格。他经常随便拾取街边的小景,别人习以为常的景色,在他的镜头里都成了画面。
他在家里经常穿着拖鞋在院子里溜达,有一次阳光特别好,院子里有一小片水,倒映着蓝天、白云和竹子,黄磊就用相机把这个场景拍了下来,“拖鞋是虚的,水里的蓝天白云是实的。大家一般都会抬头望天,很少想要去看水里,谁也不会想到,就在低头的那一刻还能看到这样的风景。”
HL8-673x450.jpg
黄磊在自家院子里拍摄的照片,他说,低头的时候也能看到蓝天白云。

也许是因为黄磊把徐志摩、江滨柳表演得太成功,总有很多人把他和徐志摩、江滨柳对号入座。其实,现实中的黄磊脱掉了一身的书卷气,潇洒、自由、不羁。他经常和朋友聚会、聊天、喝酒,玩乐的过程也给他提供了很多的摄影题材。
在拍照的时候,黄磊虽然对摄影的规矩烂熟于心,却并不按照规矩拍照。在“玩”字第一的随意中成就自己大小孩的真情流露,也无意捕捉很多被忽视的画面。
黄磊喜欢用长焦拍人物,“用长焦像是当猎人的感觉。为了突出人,背景就是要虚掉,你用300mm的头,就能躲很远,他就不知道你拍他,神情都特自然。我给我老婆拍了很多照片,她都不知道,表情都很生动。为什么风光照片好,因为它不知道,不觉察。但是你一定要有耐心。”
有一次和朋友聚会一直到天亮,黄磊也已经有点喝多了,回家的路上,他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看着窗外的黎明。“早上色温很高,很蓝,眼睛感觉不到,但是我拍照片,我知道。我就晕晕乎乎地掏出相机拍下来了,效果特别奇特,柏油路是蓝色的,隔离带的白色也变成青色的,我很喜欢。这些景色你平时不会注意,也看不到,但是用镜头记录下来,就很美好。”

HL2-673x1005.jpg
黄磊街边随手拍的照片,光影和线条构造了一张画面丰富的照片。

黄磊本来打算参加一个摄影大赛的, 想要参赛的作品是《流动的西湖》。“基本上所有人拍西湖都是拍湖面、亭子、三潭这些景色,我拍的是西湖影子。那天坐船游西湖,正好阴天,湖面和天空形成一个厚重的镜面,我在船边低头一看, 发现湖水随着船行波动,把周围的一切都搅动进去了,湖面在这样的波动下出现很奇怪的影子,很多人不知道我在干什么,就看见我拿着相机对着水不停地拍,镜头里的画面全部在流动,特别像雨花石。”
黄磊说拍照片特别能培养美感,爱拍照的人会发现生活特别美好。他喜欢拍摄有动感的照片,也经常拍摄几个连续的场景,画面之间如何过渡,光如何运用,怎么组织关系,都对他导戏、演戏很有帮助。

HL7-673x452.jpg
《暗恋桃花源》彩排时黄磊拍摄的照片。

拍了这么多照片, 黄磊本人却极少出现在镜头中,他依旧感觉很幸福,“虽然每张照片都没有我,但每张照片都能看到我在哪儿。” 按下快门的瞬间,那份快乐和眼前的风景都记录成永恒, “ 美感来自于眼睛, 人最不一样的,就在于看到的不一样。每个人都能看到日出, 但是只有塞尚把它画下来了。这就是把它记录下来的过程,记不住就不存在。”
“应该鼓励大家都当摄影师,把你人生的记忆都记录下来,不管好的坏的。”2 0 0 6 年, 黄磊和妻子去新西兰旅游,由于天气缘故无法直飞,他们决定一路开车北上。沿路黄磊一直拿着相机拍摄窗外风景,这一组作品就被他命名为“流动的新西兰”,“因为当时车的速度很快,我把光孔开得很大,就甩着拍,在拍摄过程中,焦点对着的拍摄物体是实的,它周围的一切全是虚的,这样的照片完全不同于平时的风景照,当这些照片放在一起的时候,就是这次旅行珍贵的记忆。”
不久前,他刚刚从香格里拉回来,这次旅行最大的收获是近距离拍摄的巴拉格宗雪峰,“我们上到巴拉格宗雪峰已经是下午了,雪峰正好被云笼罩着,就在拿起相机的时候,一块云开了,露出一小片蓝天,然后光线又透过云开的缝隙照射在雪峰上,这样的美景在看的时候感觉不是特别强烈,但当你把它拍摄下来仔细回味的时候,会感慨这个地方真的很美,拍照最大的意义就在这里。”
在云南大理的西湖, 黄磊也偶然得到这样一个不会重现的画面。“大理的西湖和洱海通着,这里更安静,我们的船在湖面行驶,我抬头突然看见几个当地的孩子站在不远的桥上,我们的船马上就要经过这个桥,我完全忘记船头进了水,啪地一下就坐在水里,举起相机连续拍了30张,孩子们很生动,他们完全不知道自己成为镜头里的主角。拍出来的照片,天是灰色的,浮着一层一层的云朵,一切笼罩在雾蒙蒙中,桥和几个孩子的剪影就在画面里,很像电影海报”。与这样的画面相遇总让黄磊很兴奋,“很多咱们平时遇到的事情,在你看到的时候,它可能就结束了,这辈子都很难再遇到。但是这一瞬间你用相机记录下来就不一样了,它能永远存在着。”
HL4-673x931.jpg
黄磊的生活中,有两件事是必须做的,除了拍照,就是写“昨日记”,笔记本是他随身的行李。他几乎每天都写,哪怕只有几句话,或者“今天什么都没有发生”。他这样解释“昨日记”,“我每一篇日记都记录从早晨到晚上所有的事情,很完整的一天,其实日记很不合理,一天都没有过完呢。”
“昨日记”的作用不仅仅是记录黄磊自己的生活,还记录朋友们的点点滴滴。他经常拿出照片和“昨日记本”给朋友看他们某次聚会的场景, “别想翻脸不认账,都有记录”。和拍照一样,这些都是黄磊认为十分好玩的事情,“人要给自己找点乐趣”。
黄磊的家里客厅,专门辟出一块地方拍放他发明的“跳跃照”,“认识我的朋友都要拍这样的照片,大家在空中的样子。跳跃的时候有秘诀,不能直着蹦,这样蹦不了多高,一定要把腿弯起来,显得特别高,而且拍的人一定要蹲在地上,尽量低,人在跳起来的瞬间没办法控制表情,所以特别好玩”。
当然,黄磊也有自己对图像小小的偏执,在承认数码时代特别具有革命性的同时,他认为拥有拍照功能的手机是“非常不革命的一件事情,它把照相的事情破坏了,”这不算是个互相矛盾的驳论,因为“一张照片好看有几个要素:一个是构图,另外一个是光影,这些最重要的要素用手机拍照是根本完成不了的,它的成像很不好,拍了会留下遗憾。”
这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他对摄影的热爱,他尊重存在或者转瞬即逝的景象,这也是所有喜欢摄影的人们一直坚持的完美主义。
HL5-673x1005.jpg
地震后,黄磊很快就赶去了汶川。没有通知媒体,没有跟团,他希望能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 哪怕只是和朋友一样搬卸矿泉水,一定要身体力行。路上,他还会带上形影不离的相机,用自己独特的发现力记录下生命的坚强和希望。
Q&A 对话黄磊《摄影之友》:你那么喜欢拍人,有什么秘诀吗?
黄磊:太简单了,90°!被摄人、相机、光线成90°角,人肯定比正面好看,你要再专业点,就用白纸当反光板。
《摄影之友》:好像不是很多人知道你喜欢拍照片?
黄磊:我没有博客,没有任何和网上联系的管道,我不主动找媒体。我拍是为我自己。
《摄影之友》:你对胶片没有特别的情结?
黄磊: 胶片现在是个记忆了, 原来我觉得骑自行车特浪漫,但是现在也不实用了。科技带给我们的我们就是要接受它,新东西我们也可以玩得很好。
《摄影之友》:你怎么看待摄影这件事情?
黄磊:大家都应该来拍照,你们杂志就是应该鼓励大家都变成爱好者。即便没有数码相机还有手机, 虽然效果不好,但是它能记录。咱们老说美好的童年,但是不记得童年的样子。
《摄影之友》:你没有打算出摄影集?
黄磊:有!我打算出一本菜谱,全是我做的菜,然后给它们拍下来,哈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作品转载
未填写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