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基本做到了建筑摄影上的横平竖直,整体的透视关系蛮有意思。但画面过于灰色调,黑白灰关系处理得还不够细致,如果将外界的光线和内部的光线更仔细地推敲一下这将是一幅非常不错的作品。
孟: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要用“目的地”这个标题。拍照片所吸引人的地方是用眼睛去观察,让相机自己来表达出熟悉事物的细小趣味。赋予对象过多的含义反而削弱照片的魅力。
梁:摄影师的视角普通,内容表达牵强。楼梯的这种角度被表达过无数次,历史上也有许多这样的好作品。但是这里没有看到任何新意。
闻:这是一个老题材作品,构图也中规中距。作者试图用黑白片表现画面的简洁和视觉的凝聚,只是人物的活动和位置没有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对视》 卓松龄 上海 松下DMS—LX2 F8.0 1/125秒
在静安寺南京路,总感觉别扭,原来几十步内中西文化在对峙?冲突?交融?我困惑,静安寺已成孤岛?
梁:这张照片可以理解为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或两种文化的对抗。但所选取的视角中,“对视”并没有发生,较难引起观者的共鸣。
闻:作者的视角和想法都很好,但画面上的元素太多显得杂乱无章,削弱了主体。避繁就简应该是作品的基本要素,试着换个角度前移会更有效果。
孟:场景安排得饱满和紧张,只是前面的栏杆是不是过于完整了些,反而成为了主体?
傅:摄影者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点,但这样的“对视”稍显直白,过于具象的表现会让整张图片的涵义显得浅显。如果在构图、光线等细节上多加注意会显得更有意思。
《江南元素》 胡寒 杭州 美能达DiMAGE A1 F5.6 1/1000秒
2007年,我慕名来到苏州,去参观著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整和建筑完美地体现了建筑师对江南元素的解读和诠释,特别是博物馆内院,是整个建筑的精华所在。我选取了一个建筑局部来表现建筑的气质,构图上几乎上下均分,为的是将倒影得到完整体现。
梁:这是一张成功的建筑摄影作品,唯一不足的是使用黑白摄影稍显刻意及对场景颜色控制的不自信。真实的色彩本来就是非常清淡“黑白”的。
傅:这是这里边儿唯一符合标准“建筑摄影”的照片。从整个的倒影,虚与实的表现,影调的刻画都非常的到位。
孟:标准的建筑照片,准确地表现了建筑原本的初衷,平静精致。
闻:一幅不错的园林建筑小品。黑白的基调、对称的构图、简而规则的造形。水中的倒影延伸了线条的美感和动静的韵律,处处体现了江南的元素,简约而不简单。
后期调整
Photoshop制作色彩对比
原图的整体色调都偏蓝,从天空到故宫主体,再到湖面, 蓝色几乎覆盖了整张照片, 显不出图片的层次感。后期运用亮度和对比度的调节及饱和度的调节等来适当地给图片制造一些更清晰的视点。
《故宫》 陈硕 北京 佳能EOS 20D F10.0 1/40秒
故宫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出生在北京四合院的我,对胡同及古建筑有种特殊的情怀,就好比豆汁儿、焦圈儿一样,都是美好的回忆。可现在的北京平房胡同少了,多了的是高楼大厦,我能做的只有记录下北京现有的古建筑景观。
调整过程
01 打开图片
在P h o t o s h o p 里打开原始图片,接着按c t r l + j复制背景图层,得到图层一。
02 调整亮度对比度、饱和度
在图层一上调整亮度和对比度,色阶以及曲线。在得到想要的光亮度图片后,我们接着压低青色和蓝色饱和度。
03 对天空的调整
复制图层一,得到副本。在副本上对天空部分进行快速选择,调整天空蓝色部分的对比度和饱和度,得到一个比较合适的天空色彩。
04 对湖面的调整
同样在副本上完成,对湖面进行快速选择,并复制所选区域到新图层。接着,调整湖面的亮度和对比度,使湖面和倒影看上去更有质感。
05 添加光照效果
合并除背景外的图层,在新得到的图层上建立中性黑,混合模式为滤色。添加滤镜→渲染→光照效果,使故宫作为主体部分明亮起来。最后进行色彩上的适当调整后合并图层。
孟:是一张成功的风光建筑照片,好光影,好色彩。
闻:一张老题材的作品,对称构图和水中倒影较好地突出了中心。可惜天空部分过于平淡,影响了整幅作品的感染力。
梁:这张作品所选择的居中的角度、黄昏的光线、空旷的背景都符合摄影师要表达和传递的情绪。
傅: 倒影和实物有了一个呼应, 但主体的位置显得古板了点。如果可以进行横构图,再使空中的云形形成暗示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