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首页 互动交流 摄影教学 摄影之友 乡土安在

收藏

0

4

分享

乡土安在

作品转载 2012-4-11 16:59:16
乌克兰摄影师镜头下的中国农村在依靠雕刻细节而组成的空间里,一幅幅如同画作般的纪实白描,是摄影师在通过影像来阐释自己的思考,同时也是在弥补那再也无法挽回的乡愁。
三毛曾写过这样的话:“而我的乡愁,经过了万水千山之后,却觉得,它们来自四面八方,那份沧桑,能不能只用这片脚踏的泥土就可以弥补,倒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了。”不知道这个留着一头黑色长发的美女摄影师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感触。
活着和死去的农村曾经以为这位到过许多中国民居里拍摄过照片的摄影师至少会用中文说一句“我想给你们拍照片”,但她唯一会说的中文仅限“你好”和“谢谢”。
她在中国时只能指手画脚地比画她的意思,但她每次推开陌生人的院门,人们总是对她报以友善的笑容,允许她拍摄他们的家和肖像,这对她而言是一个无比的惊喜,因为即使有语言作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障碍,她仍觉得人与人之间是能够彼此交流连结的。
她认为中国的农村仍然还活着,这里所说的“活着”是指村庄仍在积极的运作,人们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且颇有生机。
这样的农村令人融入到那片纯朴自然的乡情之中,使她虽在异国却有一种久别重逢的心情,仿佛瞬间把时间拉回到她十几年前生活过的地方。
这样的感受源自于摄影师在2009年完成的针对故乡乌克兰的乡村拍摄工作,她观察到在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和摩尔多瓦等国家的农村生活是难以想象的艰难。妇女和老人留守,年轻人则迁移离开。农村仿佛已经死去,像幽灵般再难辨认。那些天堂般的美丽景色还历历在目,却都是再也无法挽回的乡愁。
摄影师意识到,世界在日趋地走向城市化,农村生活正在迅速失去其价值,每个国家的乡土文化都在锐减,这在她的故乡尤为明显。于是她决定在其他国家拍摄的乡村生活。
0117-673x669.jpg
贫穷的老人,摄于2010年,长城附近的村庄。当摄影师因为天色渐暗而准备离开村庄时这位老人邀请她去自己的家拍摄,这个老人明显比村子里其他人穷困,他的家人一直没有出现。
0310-673x668.jpg
小战士,摄于2010年,长城附近的村庄。这是摄影师在中国首次拍摄村庄时的遇到的女孩,她的眼神像个战士一般。
0213-673x668.jpg
父子,摄于2010年,长城附近的村庄。这对父子在接受拍摄后自然的依偎在一起,让人能够感受到父子间强烈的联系感。
以叙事为纪实不得不说这套作品与国内著名摄影师姜健的《主人》和《场景》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作品并不是常见的沉重感纪实作品或对社会瞬间的定格,而是用相机作为引导,用固定的视角拍摄人物和环境之间的空间。她通常都将机位设置在对准房间的斜对角线处,将人物镶嵌在环境的正中央。她不刻意布置环境,或要求人物的衣着、表情,却在影像中协调着人与环境的关系。而当我们仅将以上作为摄影师的心理因素,而非影像探究时,你会发现人们的个人感触往往是在观看那些我们已经把他们冲印、挑选、排列好之后产生的。而在拍摄时,摄影师其实则只专注于如何更到位地用影像进行叙事。
李江树就曾在对姜健的评述文章中写道:“如果我们排除文本,反过来看摄影者,我们会发现,他并不需要超越拍照时那个场景……摄影者本人不必苦思冥想,悲天悯人,负载那么多的忧患意识。他只是与被摄者共同默认着当下那一个家的主人和家的环境,并对这环境作最直接最准确的‘具象叙事’。这种‘具象叙事’中的现实主义不是由图片中的情节所决定,而是由摄影的性质本身所决定。”
回到女摄影师本身的摄影角色上来说,她对于中国农村的印象也许是片面的,毕竟她不能像姜健一样具有本土化的感情体会。但她镜头下的中国农村仍然是真实的,这份真实源于对自然光线的利用、源于画面中的不加雕琢的各种细节,它们在被记录,而非演绎。与先前对传统乡土文化的失去相对应,在中国的经历也让摄影师的脑海浮现出了新的问题:乡村生活的发展,低工业化的存在是否也在促进开放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
067-673x669.jpg
老人的故事,摄于2010年,长城附近的村庄。这位老人试图讲述自己的故事,他拿出自己和妻子的旧照片给摄影师观看。他的妻子已经去世很久,他很想念她。
058-673x674.jpg
午睡的女人,摄于2010年,长城附近的村庄。当摄影师走入女主人的卧室,她穿了一件衬衫坐起来,同意摄影师为她拍照。
0411-673x668.jpg
普通家庭,摄于2010年,长城附近的村庄。人们并没有因为摄影师的到来而有所拘谨,继续着他们的日常生活,仿佛摄影师的存在很正常。
076-673x669.jpg
厨房,摄于2010年,长城附近的村庄。一户中国普通农村家庭,充满宁静和温暖。
p077-3.jpg
Viktoria Sorochinski
1979年出生在乌克兰(前苏联),在俄罗斯北方度过童年后移居以色列,后再移民加拿大,曾在纽约大学取得艺术硕士的学位。她的摄影风格是将纪实与戏剧感相融合,创造出新的视觉效果。现居美国纽约市。

摄影师访谈《摄影之友》:你所拍摄的画面是自然的还是经过你设计的?
Viktoria:我重视每一个细节,我通过光线和色彩的分布来处理我的照片。但我不使用很多人工的工具。我基本使用现有的自然光线,以及一两个反射灯在我手中,我从来不使用助理。尤其在这组作品里,它是记录式的演绎,我从不要求被拍摄者更换衣服,甚至从不移动环境中的任何物体。所以这组作品的颜色使用其实并不如我的其他作品般有事先设定好的主色调。
《摄影之友》:你的作品风格普遍颜色浓郁,你受到过绘画的影响吗?
Viktoria:我并不希望自己的摄影作品看起来像是绘画。不过你的猜测是对的,我在从事摄影前学习过绘画,因为多学科的艺术背景,我学会了使用和理解不同的颜色,不习惯拍摄黑白的摄影作品,我认为拍摄彩色照片更有挑战性,并且很享受这种挑战,因为每个小细节都会存在差别。
《摄影之友》:你在看过各个地方的农村之后有什么感触?
Viktoria: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在不知不觉地遗失了很多东西,比如我们的乡土文化,那些代代相传的民间传统逐渐被淘汰,我们曾经生活的地方被推倒重建或者废弃,我们的乡愁无处寄予,这真让人难过。我希望去感受和捕捉它们,农村是它们的栖息地,是这些传统的最后证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2012-4-11 19:15:53
{:2_31:}
2012-4-11 19:17:44
{:2_31:}{:2_37:}
2012-4-11 19:17:57
{:3_59:}{:3_62:}
2012-4-11 19:42:48
{:2_31:}
作品转载
未填写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