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贫寒,从小就目睹着战争长大。生活的偶然和必然性造就他成为一代 杰出的战地摄影师。他是战争之子,哪里有战争,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战争摄影成了他的生活方式,他甚至于无法适应和平的生活,可最终他毅然放弃 拍摄战争,并为拍战争而感到内疚,他的故事写满了传奇。
本期推荐唐·麦卡林的专家: 江融
江融:联合国摄影协 会副主席,摄影家, 摄影评论家、策展人。 著有《我联合国人民》、《我中国人民》,以及 与世界级摄影大师对 谈的《摄影的力量》
江融解读唐·麦卡林
在众多的著名战地摄影家中,英国摄 影家唐·麦卡林(Don McCullin)仍然 是独树一帜。从1964年到1984年,麦 卡林的身影几乎出现在世界所有重大 的冲突中,从塞浦路斯、中东、越南、比 夫拉、北爱尔兰、柬埔寨、孟加拉国到 贝鲁特,战争摄影成为了他的生活方 式,以至于使他无法适应和平的正常 生活。即使在柬埔寨被弹片炸伤,但在 康复后,他又奔向战场,而且一次次鬼 使神差地活下来,为世人留下了许多感 人的经典战地摄影作品。
麦卡林的战地摄影作品之所以感人, 是因为他不仅具有勇气、坦诚、中立立 场和审美眼光,更是感同身受地拍摄 出士兵和平民在战争中的痛苦、恐惧和 暴行,反映出人类如何能够相互残杀 的地狱般影像,同时又捕捉到人类痛 苦受难时的尊严和人性,呼唤人类的 良知。他的这些影像如西班牙画家哥雅 (Francisco Goya)描绘的战争一样真 实,因此,在英国与阿根廷发生的福克 兰战争时,英国国防部禁止麦卡林前 往拍摄。
在报道战争和饥馑等灾难时,他特别 注意捕捉被摄者的尊严以及人类在灾 难中闪现出来的人性。他认为,遭受灾 难打击最重的人,因为不想放弃而表 现得最为自尊,尤其是在面对镜头时。 因此,他在接近这些受害者时,总是用 眼神先与他们沟通,并特别注意自己 的肢体语言,以表示对这些受害者的 尊重。因此,所谓“人道主义关怀”不 是居高临下的关怀。
麦卡林对摄影本身十分尊敬。他认为, 如果你没有对摄影有足够的重视,你 就会受到摄影的惩罚。因此,他总是慎 用胶卷,不轻易按动快门,并视拍摄后的胶片为待产的新生儿,将暗房比喻 为子宫,直到现在,他仍然在暗房中放 照片,尽管每天有时只精放四五张。
假如我不拍照,我只能成为迷失的灵魂。照片让我认同自己是个人。— 唐·麦卡林
唐·麦卡林大事记
●1935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北部一个十分贫寒的家庭。
●13岁时,加入皇家步兵团,因有天赋而获得奖学金去学绘画,并进入汉莫史密斯美术工艺暨建筑学院就读。
●14岁时父亲去世,被迫辍学到蒸汽火车上当餐车服务员。
●19岁加入皇家空军,因未能通过担任摄影师的考试,只好作为摄影助理被派到非洲进行航摄,从此对摄影感兴趣。
●1959年拍摄的黑帮团伙照片在《观察家报》上发表后,开始了摄影师生涯。
●1964年,获得当年世界新闻摄影大奖——摄影记者最高的荣誉。
●1960年,加盟英国最有实力的新闻报——《周日泰晤士报》
●1967年,加盟由卡帕、布列松等人创立的著名的马格南图片社。
●1971年出版摄影集《毁灭的事业》。
●1979年受邀在艾伯特博物馆举办个人展览,展览吸引了约4万多人次参观。
●1983年离开他服务了18年《周日泰晤士报》,转向富有个性的风景摄影。
●1990年出版自传《不合理的行为》。
童年的生活只有战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唐·麦卡林出生于英国伦敦的工人阶级家庭,四十年代他便遇上了战争,轰炸地点成了游乐场。儿童们玩战争游戏,因为生活里只有战争。轰炸中看到死人的头颅等骇人听闻的谈论成了伦敦人的家常便饭,也深深地烙在他的心里。麦卡林对于战争的痛苦记忆源于大 人们让他远离战争。5岁时,他和妹妹被 迫疏散避难,妹妹玛丽被送到村中最富裕 的人家,从那时起,他虽然是哥哥,却只能从窗户偷偷地看妹妹。这种设法看望妹妹的经验,使得后来他在拍摄战争时懂得 如何在不被人注意到的情况下,设法尽量 靠近自己的主题。战争中的这种疏散经验 使他终生喜欢亲近遭迫害的人。童年的家 境也使得他日后面对最穷苦的人时得以谦 卑自持。不用别人告诉他,他就清楚知道 他们过着何等生活。也许从那时起,他作 为一个战地摄影师的情怀就已经开始。
《国家地理杂志》支撑偏颇的世界唐·麦卡林具有绘画的天赋,十三岁 便进入汉莫史密斯美术工艺暨建筑学院 就读,并赢得奖学金。对于视觉影像,他 天生敏感。一天晚上父亲病重,被送到圣 玛丽医院,唐·麦卡林和弟弟被送到邻居 家,这家人相当优雅,男主人在哈洛德百 货公司上班。唐·麦卡林就翻阅客厅里一 本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国家地理》 杂志呈现的摄影方式,与以往唐·麦卡林 看到的《世界新闻》、《图片邮报》、 《插图》等大不一样,对他来说是前所未 见。麦卡林被深深的吸引,甚至忘记了父 亲病危住院,直到警察来敲门,他父亲在 医院病逝了。
皇家空军枯燥的生活唐·麦卡林十四岁那年便离开了美术 学校,开始赚钱养家,干调色工作,因为 患有部分色盲,又回头干传话小弟。他当 时唯一的摄影经验是到霍洛威路的杰洛米 照相馆,和妹妹坐下来拍张合影给家人。 1953年,唐·麦卡林参加摄影师笔试失败 了,只好再一次应征入伍,在英国皇家空 军服役并在航空侦察洗印处当摄影助理。 这让他有机会熟悉并掌握摄影的操作技术 和暗房技巧,并且有机会接触到航拍摄 影。生活突然改善了,唐·麦卡林被派驻 肯尼亚、埃及、肯尼亚和塞浦路斯等国家 和地区。轰炸机每天返航,带回三千多张 当地轰炸结果的照片,唐·麦卡林必须以 最快速度冲洗。轰炸机上有六部照相机同 时拍照。情报部门借助这些照片以决定次 日攻击叛军的战略。对麦卡林来说,这种 工作徒然累死人,不怎么有意思,虽然见 识了英国以外的世界。但除了那匆匆几眼 之外,大多时候看到的,都是其不想知道 的世界,被带刺铁丝网包围的世界。
第一台相机被母亲赎回虽然当时唐·麦卡林未能成为皇家空 军的摄影师,倒也确实获得一样重要的东西:第一台相机。唐·麦卡林用光了所有 的积蓄——30英镑,买了一台全新的禄来 双镜头反光照相机。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 这台新买的相机似乎没什么用途,也想不 出来要拿它来干什么,便把禄来相机当了 5英镑。可当他母亲知道了以后,却立刻 用自己的钱把相机赎回来。母亲这一举动 戏剧性地改变了唐·麦卡林的生命里程。
第一张照片是关于谋杀案一名警察在黑势力地盘劝架时被人在背后捅了一刀后丧命,这一事件在当地造 成了很大的影响,而唐·麦卡林当时正好 在现场,并用相机拍了下来,朋友们建议 他拿去发表,唐·麦卡林便穿着粗呢西装 和麂皮鞋,直直走进《观察家报》的办公 室,也没事先约好,就被带到图片编辑 台。照片得到编辑的认可,这是唐·麦卡 林第一次发表作品。 第一张发表的照片 已经展露出唐·麦卡林对突发事件的敏感 度和把控能力,以及对暴力事件及其人物 的强烈兴趣。这张照片登上了1959年2月 15日的《观察家报》,占了半版篇幅,那 年唐·麦卡林二十三岁。 自此很多家英国 的报纸都请麦卡林拍照。唐·麦卡林的生 活大有改观,但他也日渐明白摄影记者的 地位远低于文字记者。即使强烈察觉到眼 前的天地日益开阔,仍很困惑。
和所见过的最美的女孩结婚年少轻狂的麦卡林,也做过许多荒唐 事,在北非当兵时,他常到一些小酒馆 鬼混,在七姊妹街的葛雷舞蹈协会里,他 遇上生平所见最美的女孩,名字叫克莉 丝汀。他对她一见钟情,和另一个也看 上她的小伙子差点打了起来。小伙子长 得很帅,还不断激他:“我随时可以得到 她。”但他没得逞。麦卡林追到了她,
“一定要去柏林”在巴黎和妻子渡蜜月时,由于一个法 国佬要勾引麦卡林的妻子,而遭到了他的 一顿老拳。当他和妻子闷闷不乐地坐在咖 啡厅里时,他看到了《巴黎竞报》上有一 张东德军人跳过铁丝网的惊人照片,这让 他很兴奋。当时柏林危机和柏林围墙才刚 揭开序幕。那一刻唐·麦卡林突然看到他 未来摄影必须走的方向。他忍不住大声喊 了出来:“我一定要去柏林。”
柏林混乱、疯狂、无人管治的生活让麦卡林很兴奋,他拿起他的禄莱和宾得 小相机到处拍照。凭着那些柏林围墙的照 片,他也真正打进新闻世界里的旗舰店, 这让他声名远扬。《生活》、《时代周 刊》、《巴黎竞赛画报》、《明镜》等世 界一流刊物纷纷刊登他的摄影报道。他觉 得自己的抱负越来越大,体内的血液奔腾 不已。在二十八岁的年纪,雄心勃勃,已 准备好接下国际大事的任务。
和世界名人合作六十年代唐·麦卡林成功进入当时较 有影响力的《周日泰晤士报》,那是一道 关口,使他通往摇摆的六十年代。他因此 得以和许多世界名人成为好朋友。某天意 大利伟大的导演安东尼奥尼出现他的家 里,当这位大导演发现伦敦的时髦摄影师 竟和家人一起过着简朴的生活,似乎有点 惊讶。安东尼奥尼跟他说在欧洲杂志上看 过他的报道文学,还让他出演他自己虚构 的一部与摄影师有关的电影,这让他多少 有点受宠若惊。他为他的电影《春光乍 泄》(Blow Up)洗放大照片,那部片子 在文艺界备受推崇。
在《周日泰晤士报》他还有机会去拍 一些有趣的题材,如披头士合唱团,或卡 斯特罗的古巴。在那里他遇到了约翰·列 侬和小野洋子,但他并不喜欢他们,因为 他们很难相处,总是挑他的刺。特别是洋 子还四处干扰他的拍摄。
幸运存活的战地摄影师此后,唐·麦卡林被派往世界各地, 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拍摄下一个又一个 反映战争中的人的生存状态的图片,在 直面暴力和苦难的同时也无数次与死神 擦肩而过。
1965年初,他首次进入越南。越战死 了很多新闻记者,包括罗伯特·卡帕,但越战却是最吸引记者的战争,它让那些前 去采访的人上了瘾。每次接近前线时,听 到枪炮声,麦卡林都意识到离别人和自己 的死亡更近了。他克服恐惧的办法是, 立 即小便两次,而非一次。之后,便能够表 现出勇气。他幸运拍了这么多次战争,依 然活着回来。他把幸存看作是上帝对他的 考验和恩宠。
在暗房中积蓄能量麦卡林一直保持在暗房里冲洗自己的 照片的习惯,他把暗房比做是产生照片的 子宫。从战场上带回来的底片是他用生命 换回来的,所以制作起来也格外的小心。 在进暗房的前一天晚上,他会思考很多, 包括如何确保照片的清晰度和构图等问 题。因此,暗房的挑战与战场一样大。他 总是把照片压得有些暗,那是他的经验, 这种经验是无法用明亮来传达的。他说: “黑暗是能量。当我在暗房中对照片增加 能量,我将越来越多的黑暗注入到照片 中。但我不认为这是黑暗,这是力量。我 希望,你看我的照片时,它们会像拳头一 样打到你的脸上。
被摄影伤害的摄影师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唐·麦卡林开 始拒绝自己的作品。他觉得这些作品除了 能给自己带来名利之外无法阻止战争和惨 剧继续进行。他甚至对战地摄影本身的意义产生了怀疑。之后,他在英格兰、非洲与印度拍摄风景作品,但这些风景作品依 旧承载了唐·麦卡林记忆的伤疤。摄影已 经成为唐·麦卡林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唐· 麦卡林的一种生活方式,正如唐·麦卡林 所说的“我一直认为不是我拥有那些照片,而是它们拥有我。它们给我生命,一个不可重复的生命。我感到生来就是为了 来看看世界上那些动荡变迁的事物。”
当我在制造底片时,我不是在制造香肠。我是在陈述其他人的绝望、贫穷和生命。一切都需要认真的思考过程。— 唐·麦卡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