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仁的每一幅照片,都经过谨慎精心的构图,营造出电影场景般与现实疏离的视觉效果,形成了他个人化的表达风格。出生于马来西亚的英国摄影师,郑永仁从外来者的角度,在《乌云》系列中关注了中国工业城市的工人。这些作品拍摄于山西太原、临汾,吉林通化、辽宁本溪等地,这里的煤厂、炼钢厂在郑永仁的镜头下,串联成一部具有社会学意义的纪录片。整组照片,郑永仁精心营造出一种超现实的美感。偏蓝的冰冷基调,边缘刻意的暗角,顿时唤起观者的梦境。那些看似梦境,实则令人揪心的场景,将荒诞的感觉迅速蔓延至观者的神经末梢,迫使其反思被严重污染的环境,担忧矿工的生存状态。郑永仁镜头下的矿工,是一种环境肖像。他将矿工的全身都置于其工作的环境中,通过环境中的典型影像符号,来揭示其生存状态。
郑永仁的影像是什么?现年39岁的他,早在1999年,就因对中国数量巨大的人口迁徙的好奇,开始拍摄三峡大坝的移民。近年来,他将目光转移到北京的高楼大厦上,这些正在取代传统四合院的现代建筑,同样勾起了这个英国摄影师用镜头来思考中国大城市的进程。他的拍摄主题,并不是偶然的灵感,对社会、环境的关注,是他持续“探险”的动力。影像对郑永仁来说,是他表达自己注议题的一种方式。学习平面设计的他,起初并没有想过要将摄影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他丰富的兴趣爱好:摄影、多媒体、纪录片、电影、设计、摇滚、爬山等,不经意拍摄的作品,却让他成为法国VU图片社的签约摄影师。
作为一个对电影、纪录片、多媒体等富有极大兴趣的摄影师,他的作品,像极了电影剧照,借由那些静态的剧照,组成一部部充满叙述性的短片,讲述一些动态的故事。
《乌云》中的碎片式连续观看这种碎片式的连续观看,也体现在《乌云》系列中。
因机器开动而蒸腾出来的雾气,和空气中的飞尘混合在一起,像是高空的云,一朵朵充斥在车间内和煤堆的上空,这海市蜃楼般的场景,给工人的出场做了一个完美的背景造型。工人在巨大的工业机器旁,在“云雾”中,显得分外渺小。郑永仁对人和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的生存状态,做了一个精心的描写。
的确,郑永仁在场景的营造上,有着敏锐和娴熟的把握力,一如他镜头下那张“焊接厂”,画面中有个在观察哨值勤的工人,虽然人在画面中的比例极小,但没有他,画面很容易就会让人误解为是被遗弃千年的废墟。这种刻意掘取的场景,表达了他对污染工业抱持着的一种灭绝世界的悲观。工人下班回家的场景,画面虽拥挤不堪,后面那根巨型烟囱,成了他们生活中躲避不了的背景道具。公共澡堂前的路上,满了厚厚的灰,澡堂里面,充斥着阴冷昏黄的水雾;在简陋的娱乐场所,工人们在无聊地打发休息时间⋯⋯他像是一个导演,起用了一些可以进行实地本色演出的演员,来进行一场真实的表演。用郑永仁的话说,他的影像思考,不仅仅对中国人,对全球公民来讲,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这种普世价值的根源,在于他对环境和人的持续关注。这个用照相机来拍摄静态纪录片的导演,将继续深入探索其繁荣发展表象下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