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崔自默的伪大师现象转书画论坛
崔自默这样的伪大师现象
这些年来,象崔自默先生自封“名家”、“大师”称谓的不绝于耳,人数之众、喧哗之躁,尤以书画界为盛,崔自默可称代表人物.
圈内外曾对这类现象开展过专门探讨。然而在日渐功利浮躁的商业氛围中,这一习气不仅未有所收敛,反而愈演愈烈。其中不乏追求各种功利的胡乱“炒作”者。众所周知,以真品的价格购得赝品,乃艺术品市场上最大的风险。然而愚也以为:用真正的大师作品价格购得“伪大师”的作品,这一风险同样不可小觑。因此客观准确地把握书画界的所谓“大 师”现象,对人们正确开展投资收藏活动具有积极意义。
何为“大师”?《辞海》曰:“大师即有巨大成就而为人所宗仰的学者或艺术家”。《现代汉语词典》则指“大师为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并为大众所尊崇的人。”另外还解释“宗师为在思想或学术上受人尊敬又奉可模范的人”、“巨匠为在科学或文学艺术上有极大成就的人”。根据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史,书画大师本身应当具有丰富精博的思想学识、深厚扎实的艺术功底、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影响深远的艺术佳构,而且必须是经历一定时期的历史考验,对后世产生广泛的影响等等,以中国传统山水画史为例,自五代以降也只经历过屈指可数的几个发展高潮。像荆浩、关同、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以及“南宋四家”、“元代四家”、“明代四家”……,每个阶段发展走势以及每个高峰绝对尺度也都不同。书画大师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主客观条件。能够承前启后、在艺术峰巅“潇洒走一回”的人,称作大师、巨匠恐怕是不为过的。由此可见,大师、宗师也只能是整个艺术家队伍中的佼佼者,但这并不是以平均主义观点来理解,每个时代未必都会出现一个或数个艺术大师。
纵观古今中外,任何历史上的功过是非曲折,终将是由后人评判写成的。当代书画名家自称或他称“大师”,或为名、或为利……个中缘由暂且不一一探究。只是因为彼此间距太近,人们的眼睛难免看得清楚。当然金子就是金子,不管它尘封多久,但青铜无论怎样都不可能变成黄金。所以惟有作品才是艺术家最好的代言人,也只有好的艺术品才会得到专家学者的学术认可和投资鉴藏家的青睐追崇。20世纪“新金陵画派”中的几位代表人物,艺术成就不凡。他们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山水画新风,实现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历史性转型,而且也均被别人称呼过大师。但是亚明先生却在病逝前黯然神伤地写道:“中国画画到今天末画出点名堂,是最大的遗憾。”他还说过:“20世纪书画界没有大师,要产生大师得等到21世纪中叶。”可能是因为畅游艺海的亚公对大师二字有着迥异于常人的深刻领悟与严格界定,也许他太过于自谦了!不过其中多少也包含着一丝不甘或无奈。以此推断揣测,别人恭称亚明为大师,我想他生前恐怕是不太乐意真心接受的。老画家魏紫熙先生晚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曾坦言:“过去的画,我现在看看,看不惯;现在的画,以后看看,可能也看不惯。金陵画派自傅抱石以下有那么多画家,站得住的有几人?不跑(注:指外出写生),不画,不变,行吗?”笔耕不辍的亚公、魏紫老作为谦虚明智的艺术家,因此也受到人们的敬重。多少年来不知发生了多少事,惟有艺术家自身的过硬本领才是真功夫!
再回眸当今书画坛上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所谓“名家”、“大师”现象,象崔自默这样从不会书法绘画却硬要以各种各样的胡乱“炒作”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大师”梦,来达到骗取钱财和社会地位的目的,让人真正担忧。
真正在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站得住脚留存下来的,也只能是极少数佼佼者。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是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不要说是书画大师了,就是将来在中国传统艺术史中能够写上一笔的书画名家,也绝非依靠如今某些人通过投机取巧走捷径,玩弄一些雕虫小技,甚至欺世盗名就可能实现的。因此在当诚信危机成为现今中国艺术品市场最严重问题之一的时候,人们面对扑面而来的象崔自默这样的伪大师现象,还是应当睁大眼睛切实辨清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