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感光材料和数码影像电子传感元件有个特性:即ISO
感光度设定得越低,胶片的颗粒度就越细(数码图像表现为噪点较少),照片的清晰度就相对高。ISO
感光度设定得越高,胶片的颗粒度就越大(数码图像表现为噪点较大),照片清晰度就相对较低。目前,胶片的感光度在ISO25~1600
范围可供选择;数码相机的ISO
感光度,根椐厂家对低端、中端、高端相机的不同要求,设计在ISO50~3200
不同的范围。了解了传统感光材料和数码影像传感元件的这一特性,在拍照的时候,将ISO
感光度设定为低值,照片的清晰度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8、把握正确曝光(测光)的方式
现在大家最常用的是默认的测光方式---
中央平均测光。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都会导致影像清晰度下降和影像色彩偏移。要准确曝光,必须掌握正确测光的方式。 采用反射式平均测光时,有时,按测光数据将导致曝光不准确。举个例子:你想表现冬季的白雪(白雪在画面中占多数),如用反射式测光,拍摄结果,白雪却不是原本的白色,而是呈现为浅灰的色调,经验告诉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在测光提供的“准确”数据上再增加一些曝光,以便使雪呈现“正确”的白色。相反,你想表现黑色的煤炭(煤炭在画面中占多数),结果,煤炭呈中灰色,这时,就要在测光的基础上再减少一些曝光量,以便使煤炭看上去更接近本色。 另外,在逆光拍摄人像(背景较亮)时,采用反射式平均测光,人物的面部往往曝光不足。这时候用“点测光”功能去测被摄体的反射光(测人物脸部),曝光的准确性是毋庸置疑的。
9、尽可能选用RAW图像存储格式,保留后期处理的空间,方便后期通过软件调整照片的锐度
RAW
是一种无损压缩的文件存储格式,它能在拍摄的一瞬间将各种有关参数,包括相机、镜头、焦距、曝光组合等最原始的数据完整地记录下来。
RAW
格式与TIFF
格式相比,RAW
格式的最大优点就是储存空间要比TIFF
格式小。尽管TIFF
格式是一种无损压缩文件格式,且不必转换文件格式便可直接打印照片,但TIFF
格式占用的储存空间较大。拍摄同样质量的照片,采用RAW
格式比TIFF
格式要多拍2~3
倍的数量甚至更多。因此,目前有的生产商在相机上已不采用TIFF
格式,看来是有道理的。
RAW
格式与JPEG
格式相比,RAW
格式的图像质量显然要比JPEG
格式好(照片放得越大越明显)。由于JPEG
格式是一种有损压缩文件格式,而且压缩后是无法恢复的。如果JPEG
格式文件每改动一次,仍用JPEG
格式储存,又有损压缩一次,导致图像再次受损,因此,一个JPEG
文件应在完成所有编辑后一次性保存。放较大尺寸的照片,最好不要采用JPEG
格式拍摄。但JPEG
格式仍有优点,文件小速度就快、张数多、兼容性强,方便通过网络传输。
10、充分利用机器自身的设置功能
现在的相机里都有各种参数的设置功能,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参数设置,充分发挥机器的特色。例如:450D
里面有照片风格的设置项:锐度、反差、饱和度和色调,我记得“铁手版主”的设置好像是7
、1
、1
、0
。
友情提醒:机内设置应根据镜头、场景、拍摄要求等而设置,不是唯一固定值,而且把参数设置到极限值不一定就是最适合的值!请大家不要忽略了这点哦!
11、合理使用后期处理软件,适当调整照片锐度
照片后期处理的软件比较多,佳能自己的DDP就是一款不错的RAW后期调整软件,在DDP里面可以调整照片的锐度。最常用的软件还是PS系列,特别是PS CS系列软件直接支持部分格式的RAW文件处理,可以使用菜单下“滤镜---锐化”工具对照片进行详细的锐化设置。但是最好还是利用PS中色彩模式、通道等方法进行锐度调整,例如:“CMYK黑色通道”,“LAB色彩模式B通道”等可能效果会更好。特别是LAB这种色彩模式对于调整图片清晰度方面,是很有帮助的,是一种最简便易行而且比较普遍的方法。在这里就不展开说明了,想了解的朋友可以留言交流。
友情提醒:后期调整锐度一定要掌握分寸,只能是适度调整,否则图片的噪点会非常明显,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建议配合调整亮度、对比度一起使用。
以上几点,仅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多交流讨论,更希望各位高手能批评指正,使我们都拍摄出更“锐”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