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对数码单反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1、像素总数不重要
现在数码单反的像素还远远没有达到胶片的水平,飞思的8000万像素数码后背例外,有点接近胶片的分辨率水平。现在单反的像素标称总数都是把R、G、B全部算上的,实际像素是插值算出来的。要是按R、G、B三个点合成一个像素,以尼康D3x为例,有效像素只有800万,还早着呢。
误区2、曝光宁欠勿过
曝光宁欠勿过的前提是JPG格式拍摄,如果用RAW拍摄,就要改成稍过勿欠。DPreview网站里面也提到,现在的RAW转换软件如PS的Camera Raw、Dxo等等,对RAW格式大约可以恢复1档至1.5档的高光溢出信息。按照向右曝光的理论,最大好处就是获得最大的信噪比,噪点更少、图片更干净。
误区3、自动白平衡很重要
自动白平衡很重要的前提也是JPG格式拍摄,如果RAW拍摄,无所谓什么自动白平衡,这个大家都知道。实际上,自动白平衡即使做的再好也不能满足所有复杂场景。
误区4、高感比像素重要
在数字图像处理领域里面,像素和噪声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一幅高像素高噪声的图片可以转换为低像素低噪声的图片,像素合成就可以大大改善信噪比和动态范围,反过来转换在理论上也是可以的,并且在卫星遥感遥测领域里面应用非常广泛,用多幅低分辨率图片合成高分辨率的图片,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尤其是针对我们普通人。
具体做法是:拍摄一幅低分辨率图片后进行微小平移,拍摄同样分辨率的图片,每张图片相互之间有少量像素错位,用特殊的算法合成后得到一幅高分辨率图片,但是我们很难精确控制平移幅度,几乎没有操作可行性。
著名的DXO网站里面也是持同样观点:高像素低信噪比很容易转换成低像素高信噪比,反过来不可能。(DXO更绝对)
误区5、暗部保留细节比亮部多
所有数码成像的相机里面都有一个模数转换过程:A/D转换,A/D转换的基本原理决定了数码成像亮部细节保留超过暗部细节保留。这个问题一两句话说不清楚,大家可以搜索看看《向右曝光》这文章。
误区6、RAW拍摄得到图像发灰是细节多的表现
实际上,图像发灰恰恰说明了细节丢失,恰恰说明现阶段CMOS图像传感器像素分辨率低、动态范围小、信噪比低。我们看到的图像是经过原始场景-镜头-CMOS图像感光器-反马赛克算法-显示器一系列环节,假设每个环节都是理想无损的,那么我们看到的就和原始场景是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图片还会发灰吗?
以前我们用胶片拍摄,冲印出来的图片也发灰吗?
为什么发灰?说明我们最终看到的信息与原始场景不一样了,因为上述的处理过程引入了失真,就现阶段的技术水平,CMOS、显示器、镜头是引入失真最大的3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