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首页 互动交流 摄影教学 人像摄影的情态把握

收藏

0

40

分享

图文 人像摄影的情态把握

小木可 2011-5-26 02:55:46
人像摄影的情态把握 ——色影无忌·老罗

xinsrc_0720607111443812603246.jpg

成功的人像摄影作品来自摄影师对人和社会的关注;与被摄者认识、交谈、理解、沟通、融合的过程;对生活的观察、感情和视觉快感、情感冲动的体验。摄影师运用娴熟的操作 技巧,让被摄者在变幻的场景舞台上,在光影和色彩的恍惚之间,通过表情和姿态演绎着戏剧人生。在人像摄影中对被摄者情态的刻画和表现无疑是最重要、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从艺术创作的要求来看,被摄者在镜头前的心理防范所形成的表情文饰,以及为了打破这种神情伪装摄影师采取的一系列的摆布与引导措施,往往令被摄人物更加紧张不安。突破和超越这种局限性是人像摄影取得成就的不二法门。

xinsrc_1220607111443578641056.jpg

事实上,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挖空心思去克服被摄者的心理障碍,而在于摄影师对各种各样神情的理解上。衡量一幅人像摄影作品的高下,看谁拍得人像摄影表情更加真实自然是一种尺度,而审视人物神情、姿态是否更加相宜,在美感品位上的高低也是一种尺度。神态的自然真实是难以准确衡量的,而来自摄影师与被摄者合作的高于生活的非自然真实的情态,从另一方面看,又反倒符合了生活的逻辑。设计的情态往往更具针对性也更易控制,可能比实在的情态更典型、更深刻、更具社会价值。


xinsrc_09206071114434373241849.jpg

1、对各种表情姿态的审美理解

人像摄影将人物转瞬即逝的神情动态,通过瞬间的曝光组合凝结住,经放大处理后可做永久审视。因此所选择的人物情态要经得起反复地推敲,不是任何一个情态都具有艺术魅力的。所以弄清各种表情神态的含义极其对应的美感倾向特点,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xinsrc_0920607111443046745648.jpg

按性格特征可把情态简单区分为内倾与外向两大类。所谓“观山则情满青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外向类情态显得热烈奔放、动作幅度较大,拍摄点要选在动作与情绪的高涨期与高潮点上。“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则是内倾类的表情,体现为宁静含蓄的美。同一情态亦可做细微的区分,如同样是静态刻划,哈尔斯曼镜头下的爱因斯坦忧心忡忡,卡什拍摄的萧伯纳则睿智机敏,洛蒂刻划的周恩来则更具伟人的气派。凭着摄影师的敏感可以捕捉同一类表情的丰富与多义性。


xinsrc_1220607111443031137455.jpg

从十九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世纪上半叶,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与优秀的人像摄影师。传统的人像往往偏爱表现人物性情中充满魅力的一面。要么娴静妩媚、温文而雅;要么面露喜色、乐观自信;要么收敛矜持、深沉有力。典雅乐观是这个时代人像摄影的主流。二十世纪60年代以后在西方率先出现了审美观念的转变,人像摄影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除传统的唯美人像仍具艺术魅力外,人们在神情处理的需求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唯美也不再是商业人像摄影的标准与要求,唯美也不再是商业人像摄影的标准与要求,大众开始追求自然、个性或现代感较强的人像。

xinsrc_0820607111443484642247.jpg

2、对情态处理的两种不同方法

在刻画人物情态的方法上,存在着两种完全相悖的主张。一种意见从画面的视觉感受出发,认为人像应该具有一种如雕塑般的坚硬、静穆、庄严的感觉,即静态的刻画才具备永恒的美。他们注意追求神情中的庄严性成分,讲究份量感,认为平时寻常所见的神情动态都不典型,只有当人物凝神静气时,才会出现理想画面。这一派以安塞尔·亚当斯为代表。

另一派则从被摄对象出发,认为人物的内心活动与性格特征只有在行动中才能被体现出来。他们仔细地观察被摄人物的言行举止,注意与他们在心理上的沟通,主张采用导演的手法来又到被摄着的情绪与特定的神态,选择摄影师自己认为最具特征的神情来充分刻画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这一派的代表首推哈尔斯曼。他为了充分揭示被摄人物的个性,专门为被摄者设计了一个蹦跳的动作,据说不同性格的人会做出不同的跳跃反应。他的这种做法吸引了许多摄影师去尝试和效仿。

xinsrc_09206071114438751508850.jpg

这两种对于情态的处理方法,虽然不能概括现代人像摄影的全部,但至少也可给我们以启示,创作中的个性追求乃是作品成功的必由之路。



3、现代人像摄影对唯美的反叛

我们可以把传统人像摄影的情态刻划做一种归类:一类是软性的,主要是柔美、甜蜜和宁静的情态;另一类则是硬性的,主要体现为阳刚、雄健、壮实与冷峻等。这些传统人像总的来说是唯美的,十分讲究魅力。可是对于现代的人像创作,这一点已不再实用了。因为现在人们都相信,好的人像作品不见得都要拍成美人照,我们同样可以表现人物不美的,甚至丑陋的一面。所以在情态的处理上,我们常可以见到一些不够美的或毫无魅力可言的现代人像作品。如理查德·艾维顿拍摄的社交界、政界人物就很少出现神气的官场面孔,而专门去表现人物性格中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xinsrc_1120607111443546844754.jpg

如果说传统人像摄影的神情处理可以用软硬来区分的话,那么对于现代人像摄影中的神态特点,我们也可用“野性的”一次来概括那种处于崩裂时代的狂放不羁,冲破传统审美规范与道德约束的、隐晦的、神秘的、荒诞的、梦幻般的极具现代感的人物的神情动态。在这里,人像摄影所要表现得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美感,而更多的则是人性的弱点、社会的弊端、时代的忧患与面临虚无深渊的焦虑等。总之,现代人像摄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对传统唯美倾向的反叛,审视者在摇头、皱眉直至大跌眼镜的时候,也会引发一些不曾有的理性思考。



4、破除陈规的创意

传统人像摄影对于对于神态的处理都显得较为单一、刻板和模式化。拍摄名人、思想家大多采用沉稳和思索状的神情姿态,以显示人物深刻与深沉的个性魅力。拍摄年轻人,则采取生动活泼、热力奔放的的神情动态,以显示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这种明显的类型化倾向与简单对应关系大大削弱了摄影艺术本身的个性特点。但这种类型化倾向与简单对应关系并没有因现代摄影的兴起而隐匿起来,相反它还在继续蔓延着。将那些区别传统人像艺术的颓废的、怪诞的和荒谬的情态处理方式,归结为现代派,名曰“先锋”、“前卫”,殊不知,这又将是另外一种简单的对应。

xinsrc_1020607111443312984851.jpg

找准了传统人像摄影在情态刻划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也就能够找到打破这种局限的方法--即创意的方法。其实人的表情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人像的神情体态也应是多姿多彩的。这种表情姿态只要有存在的合理性,也就一定具有审美的价值。既然表现颓丧、落寞也会成为一种风格,那么表现悲愤、哀愁也能具备创新的价值。既然人像摄影过程中,被摄者的表情难免会带上一些文饰性或假定性的成分,何不干脆将人物的面部表情作为面具--一种特定的情感符号来处理,显得更为妥帖。几乎所有人像作品都讲究生动传神,一般说来,表情愈是丰富,愈容易取得成功。但许多现代人像摄影作品却一反常规,刻意选取一个毫无表情的瞬间。对于这些作品而言,人物的神情动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形”的刻划,这是一种纯摄影化的处理,从光影、虚实、气氛、明暗上来体现作品的效果,人在作品中只是一个社会的或是抽象性的符号。

xinsrc_1120607111443140639153.jpg

我们可以对许多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人像摄影对人物个性和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到底能在哪些方面和多大程度上体现?如不着意刻划神情动态我们还能不能进行人像创作?除了人物的地位、智慧、力量、美丽,还应赞美些什么?复杂的思想、矛盾的情感能诉诸那些视觉元素?在西方现代意识的浸染下的这个时代我们如何创作出真正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人像作品?



xinsrc_1020607111443718311555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2011-5-26 03:25:10
这个要好好学学.
我觉得拍人像最重要的不是灯光什么的,而是神态.(那幅著名的"周恩来的沉思"也仅仅是用室内自然光硬扣出来的).而神态中,人物的眼睛占了很大比重.
比如上次棚拍,大家基本同档次的机器,同样的灯光同样的模特,就看谁把那瞬间的神态抓得好了.大家都拍得不错,其中老别拍的有一张我最喜欢,那模特迷离的眼睛,在我个人看来不亚于蒙娜丽莎的嘴角.{:soso_e120:}

嘿嘿,其实我不懂拍人像,随便瞎说几句.{:soso_e113:}
2011-5-26 10:16:34
认真学习了~
2011-5-26 12:46:16
{:soso_e179:}
小木可 楼主
2011-5-26 17:41:50
吴术 发表于 2011-5-26 03:25
这个要好好学学.
我觉得拍人像最重要的不是灯光什么的,而是神态.(那幅著名的"周恩来的沉思"也仅仅是用室内 ...

嗯 说的好
小木可 楼主
2011-5-26 17:42:23
镜子 发表于 2011-5-26 10:16
认真学习了~

{:soso_e121:}
2011-5-26 20:58:07
这个是“高年级”教材,学了个皮毛。哈哈!{:2_31:}
小木可 楼主
2011-5-27 19:07:19
{:2_26:}
2011-6-6 11:41:02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011-6-6 19:07:28
mark一下 慢慢看{:soso_e100:}
12345下一页
小木可
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