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礼车长途跋涉一小时之后,终于要抵达新郎家之前,礼车在巷口集结等待时辰。新娘在车里问摄影师:“你们会饿吗?”摄影师说:“不会。”于是她默默打开一包乖乖……
总的来说,一张照片若要讲究耐看,关键就是在单张影像下功夫。假设某事件有A与B两元素互动,单纯记录A的动作然后再单纯记录B的动作与同时记录A与B的动作,我们所获得的是完全不同层次的照片。对一个摄影人来说,每一个在场的主体都是一个变量,而变量越多,我们越难用照片表达事件。当你在单一画面中要同时呈现ABC…等主体时,如何利用光影与构图强调主体与次要主体,往往就会决定一张照片,甚至是一个摄影师的价值。
这场婚礼是以演唱会为主题,第二次进场时得唱英文歌曲,此时新郎趁新娘换衣服的空档,在房间外看歌词。房间透出来的光线虽然微弱,但确实很有气氛,重点是新郎也没在做什么快速动态的动作,所以可以选择不使用闪灯来记录这场景。
从这两张照片,我们可以看出在昏暗场合不打闪灯的前提,需符合两要件:一,主体无快速动作,避免模糊。二,场景光影条件可提供充分的阶调,并能适当地凸显主体。
搜寻「wedding photo」与「婚礼摄影」,比较两种语言之间视觉文化组成的异同。可以看到不论是美国或是中国,图像的主流都向着沙龙靠拢。如果国外的婚礼摄影师看起来比较厉害,可能不是因为他们有较高超的摄影技巧,或许是因为“审美上的西方情结”。
或许是因为他们拥有较典雅的庭园,但可以肯定一件事:表面上看起来很会摆拍的外国摄影师,一旦来到中国室内的婚礼场合中,他所有的一切伪装都会瓦解,因为中国室内的婚礼场合在仪式灯光部分是典型的乱。
餐厅的灯光似乎永远是为了反摄影而设计的,如果完全按照餐厅的光线下去拍照,拍出来的画面肯定要让人皱眉。这些困难形成了一个职业门槛,也就是说,若一个摄影人没有处理复杂元素的能力,或无法对光线进行改造的话,那就很难拍出具有说服力的影像。
复杂元素最简单的处理方法,就是用标准镜头或长镜头,针对某一特定主体进行半身式拍摄。这种照片在整串婚礼照中是必要存在的,但应该只是叙事手法的一部份。若整串叙事的主力都是半身式拍摄的话会造成一个问题,就是事件中的元素无法在单一照片中进行互动,导致照片的讯息含量大幅低落,最后的结果,反倒错误地让婚礼摄影变成像婚纱摄影了。
无闪灯
有闪灯专业纪实摄影师处理复杂元素的处理方法则与一般人反其道而行:使用广角镜或利用构图方式操作多个画面元素。对纪实摄影师来说,他们早已有能力将画面整理并自然地形成影像叙事,与外国专业的报导摄影记者如出一辙。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婚礼摄影融入真正的纪实摄影。
使用闪光灯前后对比左图为原始现场光,右图为闪灯从正确的角度弹跳而来。可以看到闪灯对立体感与轮廓勾勒有极大的改善。这是不论如何拉高 ISO 都呈现不出来的视觉效果。现场光如果是错的,ISO 拉高它还是错的。尽可能利用光线改善主体轮廓,将婚礼摄影提升为视觉的艺术。很多人把现场光等同于自然光,又误以为自然光等同于自然感,因此得到现场光最自然这种错误的结论。只要你对光线有极高的敏锐度,你自然会去寻找最好的解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