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敦煌,人们的印象还停留在气势恢宏的莫高窟,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西南5公里处,城南7公里鸣沙山北麓的月牙泉,却是敦煌八景之一不可忽略的一处美景。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月牙泉”,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月牙泉形似月牙,泉内生长有各类轮藻植物和眼子草,南岸有芦苇,四周流沙环绕,遇强风而不被沙填覆,因而有“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之说。相传泉内生长有铁背鱼、七星草,专医疑难杂症,食之可长生不老,故又有“药泉”之称。
关于月牙泉、鸣沙山的形成一个故事:从前,该地没有鸣沙山也没有月牙泉,而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四月初八,寺里举行一年一度的浴佛节,当佛事活动进行到“洒圣水”时,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传圣水,放在寺庙门前。忽听一位外道术士大声挑战,要与住持方丈斗法比高低。术士挥剑作法,霎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黄沙铺天盖地,把雷音寺埋在沙底。但是寺庙门前那碗圣水却安然无恙。术士又使出法术往碗内填沙,碗内却始终不进一颗沙粒,直至碗周围形成一座沙山。术士无奈,只好离去。刚走几步,轰隆一声,那碗圣水半边倾斜变成一弯清泉,术士变成一滩黑色顽石。原来这碗圣水本是佛祖释迦牟尼赐予雷音寺住持,专为人们消病除灾的,故称“圣水”。由于外道术士作孽残害生灵,便显灵惩罚,使碗倾泉涌,形成了月牙泉。
月牙泉有三宝:铁背鱼、五色沙、七星草。铁背鱼本在月牙泉销声匿迹多年,可近日以来,这种多年鲜见的“土著”鱼种又出现在人们视线之中,它的鱼背呈现黑色、其脊背形如铁片,故曰其名。游客们见状纷纷拍照留念,却并未打扰到它们悠闲的觅食。大自然就是这样的奇特,人们改变自然,也被自然所改变着。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在西北干旱沙漠的洪荒里,接受着月泉晓澈的洗礼。月牙泉,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里的魅影,或是在西北荒漠中的奇迹,都无法描述它澄澈天然的美。“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流沙在风的吹拂下并未将月牙泉掩埋,细沙却反向而上,被风携上沙漠顶端。月牙泉纯净,它是“圣水”,是人们心中的纯洁之泉。它和鸣沙山相互呼应,形成了“蓝天映清泉,黄沙遍地挥”的绝美。如有机会,必去月牙泉一游,感受它天然的美,和如镜面般平静的侧影。
近年来,月牙泉的水位一直在下降,而鸣沙山的侧移,一直影响着月牙泉的存留。国家为了保留月牙泉这一自然美景,投下重资对月牙泉进行维护,通过“节水”、“补水”、“引水”等多种方式来解救月牙泉。月牙泉也在人们的努力下,水位渐渐回升。“沙水共存、山泉共生”的自然奇观让月牙泉成为国家甚至世界级自然保护遗产,相信在人们的共同维护下,月牙泉会保留自己的独特,留给后世宝贵的资源美景。
月牙弯弯,清沙飞舞,蓝天碧泉。愿美景渊源长流,愿澄澈洗涤圣灵。月牙泉,黄沙散尽还复存,它存留在大西北的广阔里,它存留在每个人心灵中最干净的角落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