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你在杂志上看到一瓶香水的广告照片,大家早就知道当中动了很多后期手脚。但再过不久,广告商根本不需要请摄影师拍照,不需要找一堆灯光设定、也不需要真的拿出一瓶香水,就可以用更便宜更快速的方法,用电脑制作同样效果,无中生有。汽车广告如是、餐厅广告也如是,甚至时装服饰也不再需要请模特儿,不用再为什么太瘦太肥去争议,也没有肖像权问题。然后,我们根本无从得知这是否照片,或是CG,而更重要的是我们本来就不在意洗发水的照片是否真有其事。
没错,摄影曾经是真实影像的最佳代言人(尤其相比绘画)。但摄影最大的价值并不在此,这个道理其实大家都明白,只不过一直以来都没有认清这个概念。
举个例,假如你举行婚礼之后,得到两组婚礼的照片,一批是摄影师当日亲身来到现场替你拍照的,而另一批则是由电脑技术员用电脑仿真制作出来的,但两组照片看上去根本不会觉得有什么分别,你会选择哪一批?我猜想大多数人都宁愿要摄影师的。
因为摄影最核心的价值,并非影像的真实程度,而是影像在制作时,以何种方式与真实世界连系。
同样是残忍惨烈的战争影像,以电脑模拟出来的作品,永远都比不上亲赴战场前线的摄影师所拍下来的照片,不单是影像的真实与感觉,而是这种见证的方式才是摄影最伟大的资产。将我们亲眼所见之物拍摄下来,不论对于拍摄者来说,或是对于观众来说,都是无可取代的经验。
在软件Blender里的情况
讽刺的是,我们很多摄影师都在追逐着画面的完美,用各种方法,让照片看上去如CG般无可挑剔;但CG技术员,则调过来用尽方法让CG看起来像照片。而客观事实是,人们对完美图片的需求可以用软件取代,唯独是让影像与现实世界建立一个直接关系的作品,让我们从照片里看到这个世界发生什么事,才是摄影最重要,也最不可能被软件取代的地方。再换句话说,摄影的核心正是摄影师、现实世界与及观众的内在交流。
这也是为什么原始的针孔摄影、传统的胶片摄影等永远不死,因为那是一种人与现实及影像之间,很直觉而实在的接触与互动方式,并不是数码运算所能取代的经验。数码不能取代胶片,正如摄影从来不能取代绘画。剩下的问题是,假如你的工作正是拍摄一些与现实世界不相干的影像,例如商品摄影,甚至是风景摄影,没有故事,只有完美画面,那么CG将会取代你。
(换个角度?很容易,调整一下参数,再输出,完成。)
到底我们在拍摄什么?当有人投诉你的作品太PS,其实代表人们想要什么照片?我们的所有工作是否会被电脑取代?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