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於古道,狭义为起“商”止“於”。广义又为“武关道”、“商山道”、“商州道”相同段的路径。秦汉时称武关道,唐以后称蓝商道、商山道、商州道。因朝代和区域建制的变迁,其路径区域大部在今陕西商洛市。由于该古道位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之争的军事要地商、於;即起于楚、秦北南通商中心和关口的“商邑”;止于河南省内乡县柒於镇“柒於”,因战国时期张仪欺楚事件而得名。
古道由丹水(丹江)水路和旱路组成,穿越多个城池驿站地域,全长六百余里。
商於古道,开辟于商末周初。荆楚部族首领鬻熊受封为楚子,在率领族人自关中移居江汉的民族迁徙过程中开拓此道。“周公奔楚”亦自商於道(武关道)经蓝田去丹阳(今商洛市)。
商於古道在商於上游是“武关道”的路径。主要利用秦岭北侧灞水河谷和秦岭南侧丹水河谷连接开辟而成。因唐代时其起止点有所变化。由长安东出,溯灞河西侧南行,经今蓝田县城,过灞河至坡底村,上七盘岭,绕芦山北侧,经六郎关、大坡垴过蓝桥镇,溯蓝桥水而上至新店子,经牧护关翻越秦岭,进入商地。顺丹水(丹江)支流七盘河而下至黑龙口,经麻街抵商州城;又东南经现丹凤县、穿越丹江北侧丘陵,过桃花铺、铁峪铺到达武关下南阳、邓州、荆襄以至江南和岭南。
秦汉魏晋时期为朝廷的军事生命线路备受重视。所以唐德宗时明令规定:“从上都至汴州为大路驿,从上都至荆南为次路驿”,即其地位在诸驿路中仅次于“大路驿”潼关道。唐代以后,武关道虽失去国道地位,但作为西北与东南地区间联系的捷径,仍发挥重要作用。
商於古道是从《史记》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谋略家张仪穿梭于该古道周旋于秦楚,以商於六百里欺楚的经典事件开始被世人广泛关注。并以秦《商君》商鞅变法革新,以军功被封地商於十五邑于商邑的传奇人生,使该古道有了第一个军事、商贸、管制的文化中心。以及四皓躲避焚书坑儒隐居商山,助太子承皇位被文人墨客广为推崇,此地也成为重要的文化通道。
《史记正义》所载的“王陵故城”之谜;王陵在刘邦、项羽楚汉相争时屯兵于上洛南三十一里的古道旁襄王沟内,建城号称襄侯王;其母劝王陵效忠刘邦被项羽烹煮,与岳母一同被颂为教子的典范,王陵助刘邦往返商於成就大业。汉张良用计驷马高车赴上洛建高桥接四皓于高车岭;四皓助太子承皇位埋名隐身于商山;到唐代国师释无业从上洛走出成名天下;韩愈以“雪拥蓝关马不前”惊世名句入关;留在清代商州县令《商州赋》的笔下。李自成、李先念屯兵商州,一代文豪贾平凹的出现等等,成为当今文化的名片。
由于历史的原因,商於的归属和古道商邑、商县(陕西省丹凤县)、古上洛、上洛侯国(商洛市商州区佛诞寒川公园下孝义古城),古商州(商洛市府所在地)所形成的商於古道三个文化中心变迁和交接,行成了商於古道不同时期历史灿烂文化的传延和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