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室外拍摄时,有一种举动也会导致起雾甚至是结霜现象,那就是把脸凑近镜头/相机/LCD 屏。要知道,你呼出的气体温度可比环境温度要高得多,如果温度足够低,你哈出的热气甚至可能在 LCD 上制造出一层冰:所以,不要随便把脸凑近你的器材;在用 LCD 屏取景构图时,最好也暂时屏住气。
4. 防脚架结冰我曾经在大冬天,带着三脚架去拍溪水,为了找个好机位,把三脚架支在了河水里。然后,收工之后,并没有将三脚架上的水擦干,并晾干。而是直接将湿乎乎的三脚架直接收起来,并将三脚架直接仍在车的后备箱,奔往下一个拍摄点。大家猜一猜,后来发生了啥?等我到了下一个拍摄点,打算拿三脚架拍摄的时候,三脚架拉都拉不开,直接被冻死了,放在车里暖风吹了好久,才将三脚架解冻。
以上事例告诉我们,冷天跑到潮湿地区拍摄,一定要及时把脚架擦干,至少也要把脚架放在温暖些的地方。如果以上两点由于条件所限你都做不到,那就把三脚架的“脚”全部伸到最长,同时松开锁扣(或锁定旋钮),这样即使结冰了,清理起来也会比较方便,给你造成的麻烦也最小。
5. 正确曝光关于“拍冰雪曝光过点好还是欠点好”这个问题,学界目前仍然存在争议。主张减少曝光量的人认为,冰雪的反光很强,相机测光表所测得曝光值受冰雪反光的影响而增高,所以减去虚高假象,曝光才会准确。而主张增加曝光量的人认为,冰雪反光是很强烈,但与阴影面的反差很强,减少了曝光量,阴影面会失去影纹,所以应该照顾到阴影面,增加一点曝光量。
以上两种说法,到底哪种是正确的呢?我个人更偏向于增加一点曝光量效果会好一些。增加了曝光量不仅阴影面曝光准确,冰雪会显得更为白洁。曝光量增加多少为好呢?一般来讲,当相机测光表测定曝光值之后,可再增加 1-2 挡曝光量就较为理想。但是最终的效果还是以直方图为标准。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用 CPL 消除部分冰雪反光,减小明暗反差,更便于控制曝光。在太阳刚升起,高度较低的时刻,CPL 的这一作用会体现得更加明显。
6. 多视角拍摄风光不只是大广角,一些有趣的局部,富有韵味的长焦小景会让你的片子与众不同且难以复制。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层林尽染》这张《层林尽染》我是爬到防火瞭望塔上用 70-200 长焦镜头竖构图拍摄。虽然长焦镜头有压缩景深的效果,然而,站在高处俯瞰林海,前面的树木将后面的树木遮挡,错落有秩,遮挡法和纵透视加上竖构图的综合运用,配合竖构图可以让画面显得更加的立体。画面还同时具备冷暖的光影对比,色相和明度的进退。遮挡和纵透视都可以通过前期改变相机机位的方法来实现,摄影师在构图时不妨多加思考。
《雪脉相连》这张《雪脉相连》拍摄于南美刚刚下过雪的早上,雨夹雪将光秃秃的黑色树枝覆盖,从树底下看过去非常有趣,于是我换上 100-400GM 这枚镜头,拍摄树枝的局部,黑白的反差和树枝像河流一样相连,最后海纳百川的姿态让我觉得这张片子非常的与众不同。除此之外,如果有条件,你还可以使用无人机进行上帝视角拍摄。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相关法律法规,在极寒的条件飞无人机可能还会碰上以下问题:雪太厚,没地儿起飞——可通过手持起飞解决。飞行时间大幅缩短——准备备用电池,预留返航电量。手机不能长时间遥控——热水袋+暖宝宝给手机保温。以上就是本期要为您介绍的全部内容,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